当代建筑思潮论文(最新3篇)
当代建筑思潮论文 篇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建筑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思潮和趋势。当代建筑思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而是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和科技创新。本文将探讨当代建筑思潮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首先,当代建筑思潮注重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和资源的日益枯竭,建筑师们开始更加关注建筑的生态环境和能源利用效率。他们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例如,通过太阳能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来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潮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能够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其次,当代建筑思潮强调人文关怀。在过去,建筑往往只注重实用性和美学效果,而忽视了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而当代建筑思潮将人放在设计的核心位置,注重打造舒适、健康和人性化的空间。建筑师们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和需求,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同时,他们还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通过景观设计和室内外的连通,创造出和谐、美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最后,当代建筑思潮追求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师们开始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改变传统的设计方式和施工方法。他们使用三维建模软件来模拟和优化建筑设计,利用先进的材料和结构技术来实现更加复杂和独特的建筑形态。同时,他们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的管理和运营中,提高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当代建筑思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和科技创新方面。这些思潮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加美好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当代建筑思潮论文 篇二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进程,当代建筑思潮也在不断演变和变革。本文将探讨当代建筑思潮的多样性和全球化影响,并分析其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当代建筑思潮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建筑师们通过借鉴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作品。例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和建筑文化对当代建筑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建筑师运用传统的技法和材料,创造出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的建筑作品。同时,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这种多样性的思潮使得建筑行业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其次,当代建筑思潮受到全球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交通的便捷,建筑行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建筑师们通过参与国际设计竞赛和项目合作,汲取不同文化和学派的经验和智慧,使得建筑思潮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当代建筑思潮更加开放和包容,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当代建筑思潮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一方面,建筑行业的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建筑师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当代建筑思潮的多样性也给建筑师们带来了选择困难,如何在众多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风格,成为了建筑师们面临的难题。
综上所述,当代建筑思潮的多样性和全球化影响为建筑行业带来了丰富的机遇和挑战。建筑师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把握当下的设计趋势和市场需求,才能在当代建筑思潮中获得成功。
当代建筑思潮论文 篇三
当代建筑思潮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当代建筑思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通过考察梳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及影响因素,审视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具体就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予以了深入论述,最终提出了中国当代建筑思潮中值得反思的内容和问题。
关键词:建筑思潮实践设计倾向发展历程时代精神
建筑思潮的演变史贯穿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通过批判的总结和理性反思,从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轨迹,为正确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的经验和教训提供参考,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建筑是什么?建筑学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建筑,优秀的建筑评价标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关心和解答,其实从未停止过。换句话说,人们认识建筑、理解建筑、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所秉持的态度多年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或者说人们对于建筑本性不断地变化着的审思正式我们所要考察的这种并不显扬却无法回避的建筑思潮---基于本体的建筑探索,正是它的涌动变化才牵引出中国半个世纪各种建筑思潮的纷纷出场。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历程
1.11979-1986年初期震荡
开放后中国建筑论坛是从“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讨论开始的。开放以后,中国最早引进的仍然是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两次进入中国却中途夭折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引进所产生的震荡仍然是强烈的。一方面市觉察到中国建筑落后而产生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建筑文化所产生的民族意识。学术界,一方面是强调建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有试图赋予“民族形式”以新生、
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一,就是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包含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代表的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也有对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教训和反思。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二,是对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其中既有对“民族形式”话题的延续,也有超越简单的要不要“民族形式”的争论,向文化机制的深层次的反思,还包括了对民居建筑的考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智慧的关注。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三,是中外建筑文化的比较。文化反思主题之四,是关于中国建筑出路的思考。
1.31990年-1994年多元探索
多元探索阶段,中国建筑界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建筑学术界关心的话题范围明显扩展,尤其是对设计方法层面的文章明显增多,表明建筑界开始超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争论和思考,而是关心如何做的问题。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也不再局限在风格、流派,而是更关系设计方法论的介绍。
1.41994-1999年走向整合
走向整合,表现在建筑论坛,对风格流派明显减少,对技术重视明显增强。表现在设计实践领域,人们在介绍或评价建筑作品时,也介绍再以“创新”为题,而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对“创优”的追求---杨秉德的“不追流派新潮,但求尽善尽美---宜昌三峡机场航站楼的设计”;齐康的“环境脉络中的建筑形态构成---东南大学榴园设计研究”等。
1.51999年-至今理性创新
世纪之交中中国建筑界主流社会热点话题的转变表明中国的建筑开始对建筑本体的追问。一种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功能、环境和技术作为建筑本体存在的要件,超越文化、民族等
所有的`差异。不管在什么文化背景下,充分考虑和满足使用者的功能要求,合理利用基地所提供的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并且仔细推敲细部处理,是基于建筑本体的建筑设计的共同特征。而关于文化和传统的思考,只有取向的理性创新,是超越民族特色、地域风格、时代精神之后在建筑本体意义上的理性重建。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的创作实践倾向。
2.1简洁造型倾向
广州白天鹅宾馆于1983年建成使用,宾馆采用客房楼与低层公共裙房的组合方式,高100M的主题建筑结合平面功能和结构布置,采用腰鼓形的平面,主立面上以阳台斜板构成丰富的明暗光影变化,有较强的韵律感。建筑以白色作为主体颜色,既合乎现代建筑形式的惯例,又暗合白天鹅之名称。同时我们在肯定这栋建筑清新的时代建筑形象以及采用时代手法表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其实应该看到,作为高层宾馆建筑,其立面造型中的主要因素---阳台本身并不合乎建筑的功能。
2.2玻璃幕墙倾向
1983年建成的长江饭店,以其全玻璃幕墙的崭新形式(国内第一个玻璃幕墙建筑)和在立面造型中处于显著位置的旋转餐厅而成为效仿的对象,新材料、新设备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形式作为表达时代精神的有效手段而迅速在国内得到传播。但在对新材料的构造、新设备的运行还不了解的情况下,首先中意并采用的仍然是新形式。
2.3后现代建筑倾向
清华大学建筑馆,西向入口采取体块穿插和符号运用相结合,入口门厅南北墙处理采取了后现代建筑常用的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南北墙面两侧各开了一个通高的凹槽,凹槽中放置了代表中西古典建筑艺术的标志----白色汉白玉古典柱式片段,一为古希腊雅典帕提侬神庙爱奥尼柱式,一为中国宋代木结构柱式片断。
深圳南油文化广场设计,设计者汤桦明显受到后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其拼盘式的建筑组合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当时一般建筑的“先锋”形象,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品评。
2.4高技派倾向
高技派在国门打开后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同时被引入,然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它远不及后两者引人关注。高技派在国内的传播是有历史和现实基础的,即使与西方建筑发展隔绝,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也产生了采用先进悬索结构的北京工人体育馆(1959年-1961年)和浙江省人民体育馆(1965年-1969年)等建筑坐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证券大厦,由东西两塔楼和中央横跨63M的天桥组成巨门式对称形体,表达了上海新时代的建筑形象。
2.5生态建筑倾向
当“生态觉醒”的浪潮逐渐地席卷全球时,尊重自然、关注环境、创造健康生活和消费方式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强音。面对全球范围内绿色思潮的巨大冲击,当今中国建筑时代精神刻意表现的另一种倾向,就是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介入,建筑开始绿色化起来,Eco-Tech成为时代精神的主体。许多建筑师都在尝试把绿色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以及各种控制阳光辐射和热量进入外墙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起到了节能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建筑外观的科技魅力,塑造出新的“时代感”。
2.6 解构倾向
源自西方20世纪80年代的解构主义建筑,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建筑的理解,尽管在中国没有被多数人所接受,但文本、中心、中心的缺失、颠倒、变构、移植等却成为中国建筑界熟悉的话语。最初具有解构意味的作品也是深圳大学的大学活动中心,“冒着语言混乱的危险进行尝试”,各种不同的设计语言在对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等因素理性分析的前提下,却创造出一个非理性的建筑形式。
结语: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作为一种思潮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成为当代中国建筑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中国建筑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的确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作品,但如果我们放眼全球,我们却不能不发现,尽管我们对时代精神追求了这么多年,但目前还很少有中国的某位建筑大师在世界上获得高级别的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设计奖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是否是表达时代精神的建筑观念与当代世界建筑的时代精神不一致,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具体原因,这需要广大建筑设计者们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以研究性的态度去反思、去改善、去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