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精彩6篇)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篇一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部讲述战国时期楚国将领烛之武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心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中,烛之武作为楚国的重要将领,面对强大的秦军,身处绝境。然而,他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决定率领剩余的士兵进行最后的抵抗。在战斗中,他不仅展现了出色的战略才能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凝聚了士兵们的信心和团结。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人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这个故事中,烛之武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和毅力令人深思。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容易选择放弃或逃避。然而,只有坚持不懈、奋发向前,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正如烛之武一样,他没有因为面对强敌而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另一方面,故事中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烛之武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但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和矛盾。在面对秦军的围困时,他曾一度动摇和犹豫,甚至想过放弃。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犹豫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不完美。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脆弱和矛盾,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他人的力量和支持,而是要学会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通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我对人心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同时,我们也要正视自己的脆弱和矛盾,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挣扎和犹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长,走向成功。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篇二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故事中,烛之武作为楚国的将领,面对强大的秦军展开了英勇的抵抗。他率领士兵们奋勇作战,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对抗着敌人。然而,最终他还是无法阻止秦军的进攻,最终被迫退兵。这个结局让我感到非常沉重和悲伤。无论是烛之武还是他的士兵们,他们都是无辜的受害者,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最终无法改变战争的结局。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战争不仅仅是死亡和毁灭,更是对人性的摧残和伤害。在战争中,人们的生命和幸福都会受到威胁,他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进行残酷的斗争。而这种残酷的斗争又会让人们的心灵受到创伤和折磨。正如烛之武一样,他曾经是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但在战争的摧残下,他的心灵也变得疲惫和脆弱。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挣扎和犹豫,最终选择了退兵。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人性的脆弱和无助。
通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我对战争的本质和人性的悲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战争无论对于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是一场灾难。它摧毁了人们的生命和幸福,让人们的心灵受到创伤和折磨。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坚守和平的理念,努力为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平与幸福。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篇三
我们刚开学就学了一篇古文,这篇古文出自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篇古文叫做《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伯乐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个伯乐,发
现烛之武这只千里马,从而拯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佚之狐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烛之武这样的人才,还能知人善于推荐。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人。
千里马烛之武
烛之武是一只千里马,被伯乐佚之狐发现并推荐给郑伯。通过“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这句话从侧面凸显出烛之武是一个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自谦的话,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但从中还是有一些责怪郑伯当初没有发现这只千里马的意思。又通过郑伯说完那句话之,烛之武说“许之”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很爱国的人。之后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见到秦伯以后,他胸有成竹,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只是陈说郑、晋对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来是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实际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烛之武是一个爱国正君子、有胆识、机智聪明、有谋略、能言善辩的人。
成熟政治家晋伯
郑伯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当“秦国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时“子犯请击之”,晋伯却十分冷静,一口拒绝,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了“不可”的理由。在过去,秦国帮助过我们,现在我们并不想去侵占与削弱秦国。其实,晋伯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来否定子犯。晋伯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篇四
大器完成,一日成名天下知。
——题记
烛之武,是同学们较为熟悉的古代辩士之一,在我的记忆里,他是继蔺相如和晏子之后第三位让我钦佩的名士。在课上那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里,他像一道夺目的彩虹吸引了我。
烛之武自己有多大的才能,他自己一定是知道的,只是郑王非伯乐,不能识他这匹千里马,才使他之前的生活如湖水一般平静,说到这,也多亏了秦晋围郑及佚之狐的推荐,才使郑王重用烛之武。烛之武明知自己有能力劝退秦王,一开始却推辞不去,便是为了让郑王认识自己的才能,及表示自己多年未被重用的不平。
烛之武见到秦王,并没有求他放弃攻打秦国,而是从秦王的角度分析了攻郑与不攻郑的利弊关系,挑拨秦与晋的关系,使秦弃强友而援弱邻,未费一兵一卒就为郑国揽到强友。
这些或许对大家来说没什么新意,但我想问,如果是你的话,你被置之不用几十年,当君王想起用你时,你能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吗?所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
烛之武退秦师,不仅仅是凭机智与勇敢,更是多年如一日的准备与容忍。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篇五
不可否认, 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对此人产生怀疑。
秦晋大军压境,乌云笼罩着郑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倡优乞丐,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国民心头,肯定犹如压上了一块巨石,恨不能马上飞往前线。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纾难,理所当然。毋庸置疑,身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应该是苦苦地思谋过退敌之策,否则,不会有“师必退”的论断。战争的风云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烛之武的英雄虎胆及超人智慧而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 作为毫无疑义的功臣——烛之武,一开始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紧接着,有一种声音大了起来,那就是对佚之狐的赞美!甚至有人对他大抱不平!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味。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国难当头胸无一计甚至叛国投敌的庸碌鄙俗之辈同日而语,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万倍!然而,他俨然一个超人,这场波诡云谲的战事,仿佛一场戏,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导演,虽然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事态的发展和结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请注意,我不是在赞扬他。
谁都明白,一开始, 烛之武是不愿上阵的,这一点也应该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为此事就已经推托过,在次之前,大臣叔蹇正是推荐佚之狐给郑伯),还有谁比他更了解烛之武呢?倘若烛之武始终不愿上阵,确也无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叹,我们便会觉得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之类的道理来要求他甚至谴责他,都是十分可笑的,关键时刻“肉食者”干什么去了?最让人不解的莫过于佚之狐,他的能力应该不在烛之武之下(这从叔蹇一开始就力荐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都可以看出),几十年来, 烛之武一直担任着郑国的圉马(相当于弼马温)这样一个卑贱到极点的职务, 烛之武能办到的佚之狐岂会办不到?可是他为什么要力荐烛之武而不自告奋勇去见秦君?仔细想来,原因无怪乎三条:一是担心自己一走,国君身边再无能人辅佐;二是担心此去枉费心机无功而返贻笑天下;三是担心此去吉凶难料而且难保不会出现闪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
如果是后面两条,那么此人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失就是毫无疑问的事,因此,我宁愿相信是第一条。可是, 郑伯似乎不是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昏聩之君,从他同烛之武的谈话中不难看出他那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礼贤下士,诚恳待人。以这样一位贤明的国君为中心的偌大朝廷上不可能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吧?倘若郑伯的周围真的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再无别的可用之材,那么问题难道不是出在佚之狐辈身上?他们尽到了举贤荐能的职责吗?显然没有。那么他们是不是因为疾贤妒能一直在压制人才?从文中不难看出佚之狐就是郑伯最信任的人之一!如果一个国家的'重臣眼睁睁看着一个杰出的人才在野外一天天衰老、萎缩而不向君主力荐,你能说他是一位良臣吗?
烛之武是不是一个人才?他的那番牢骚包含了多少辛酸啊!“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是的,风华正茂,渴望一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他,就在秦晋大军压境之前,还有最后机会可以享受暮年生活的时候,又何尝有人想到过他!而当郑国黑云压城将要天塌地陷的时候,有人想到了他, 想到了他的人是了解他犹如了解自己的佚之狐, 想到他是因为需要他深入虎穴以使自己能够脱身!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确实也该检讨自己的遗贤野外,我们应该谴责他过于信任身边的大臣,以致耳塞目盲;但,对他,我们也无法再苛求:他怎能冲出老谋深算圆滑世故如佚之狐辈的封锁?
这不能不让我想起大型搞笑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中的昏君乾隆,一有棘手之事,和王申便连忙举荐自己的对头纪晓岚,然后还要得意地冲纪晓岚幸灾乐祸的一笑,分明是在说:怎么样,这回死定了吧?弄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聪明绝顶的纪晓岚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一招俗称为踢皮球,说重一点叫借刀杀人。
由此看来, 佚之狐堪称一位踢皮球大师了,在为人上,说他是一只老狐狸想来也不过分吧?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篇六
美,总是世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人们向往美,没有人愿意与“丑”相伴。美,并非外表的光鲜,外貌的“美”是有保质期的,时间一到,不免褪色。因而,人们追求一种行为与思想上的美,心灵与品质的美,它由内而外散发,于举手投足间,使人领略到隐藏其中的美感,不觉心生艳羡。
并非故作姿态的高雅举止,并非装腔作势的高谈阔论,我所欣赏的美,是在严密逻辑控制下的智慧的闪光。在《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谋略者与野心家的争锋,让人窥见卓越的谋略之美。
春秋时期,天下不过是野心家与野心家的对弈。夹在秦、晋两国间的郑国,便似那刀下之肉。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郑国有烛之武这样的谋略者在,在两国的针锋相对中,得以保全自身。
烛之武见秦穆公,开门见山地道出“郑既知亡”和秦国所面临的危险境地。但在动荡的年代,国家民族的利益不容存有个人良心。弱肉强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甘心损害本国利益为他国谋利。烛之武的理论可谓一针见血,扎得秦穆公拍手叫好。也许挑拨离间在现在看来,乃是小人所为,而为君子所不齿,但这样做的前提,如果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恐怕没有人会说“不”。这其实是一种谋略,一种智慧。
烛之武做到了,用最直接的游说,层层深入,每一句,每一点,都堪称精练。分析利弊时,不忘适时地开出郑国答应秦国的好处,破坏秦晋结好的同时,为本国赢得了生存空间。
在强者面前,犹能进退自如,烛之武的外交谋略便是如此。干脆利落,用谋略者占优势的口和脑,凭一己之力,扭转一个国家的命运,令人叫绝。
文中还有一位让我注意的人,就是晋文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让人怎么感觉都是美丽的套话。既然已无法在这场斗争中取利,那么,不如韬光养晦,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字字都让人感到晋文公身为王者的智慧。在实力雄厚时,奋起,将天下掌控;在明知不胜时,潇洒地转身,给自己,亦给国家,留一条后路。
说到底,“进退自如”四字,是我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所洞察到的一种外交谋略之美。使用得当,这种美便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