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精彩6篇)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 篇一
观看千年包公的表演《铁面无私》,我被他那无私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包公的形象一直以来都是被尊崇和敬仰的,他在电视剧中的塑造更是让人们对他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铁面无私》是一部反映包公公正廉洁的故事。在剧中,包公面对权势和利益的诱惑,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公正无私地行使法官职责。他不畏强权,无论是贪官还是恶霸,都会被他无情地制裁。他的铁面无私,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敬佩。
在剧中,包公对待案件也是毫不偏袒的。无论是贫富贵贱,包公都会依法审判,维护正义。他坚决与黑恶势力作斗争,保护百姓的利益。他的公正和正直,让人们对他的品格产生了极高的评价。
观看《铁面无私》,我看到了包公的坚守和担当。他不畏强权,不受利益的诱惑,始终站在正义一方。他以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一个正直官员的风采。他的形象让人们对公正和正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包公的形象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教育了我们要做一个正直守法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包公的精神,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以包公为榜样,才能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 篇二
《铁面无私》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剧集。通过包公的形象,剧中展现了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他的无私精神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观看《铁面无私》,我被剧中包公所展现的正直和公正所震撼。包公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考验时,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他不畏强权,不受贪婪的驱使,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公正地行使自己的职责。
包公的铁面无私,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敬佩和赞美。他对待案件毫不偏袒,依法审判,维护了社会的正义。他坚决与黑恶势力作斗争,保护了百姓的利益。他的形象成为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典范。
观看《铁面无私》,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包公的担当和责任。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官员应有的品质。他的形象鼓励我们要做一个正直守法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铁面无私》让我思考到了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包公的无私精神,坚守自己的原则,做一个真正的正直之人。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以包公为榜样,才能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 篇三
《千年包公》纪录片通过包公一个个感人故事,来展示廉洁对一个政权、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腐朽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对一个社会的伤害。通过观看,每一个党员干部在该片的好故事中都能得到深刻的教育。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腐朽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廉洁的对岸就是腐朽,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朽的彼岸。每一个腐朽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朽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古至今,廉洁的故事比比皆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将焦俭送给他的鱼悬于室外来拒绝焦俭的再次相赠;北宋包拯立《诫廉家训》于家中警示后人;周总理穿着朴素,总是将衣服补了又补,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还有魏征、狄仁杰、郑板桥等一大批清官廉吏任职故事,受到历代百姓的传颂和敬仰。许多与廉政文化有关的器物文化,比如说包公祠、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等。在反腐朽的制度设计和律令制定方面,古代统治者也有很多积极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反腐朽工作还有很多启迪。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千年包公》通过拍摄这个跨度几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过历史上这些廉吏和贪官的对比,使人们从中得到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中华民族内心的“青天”观念不会变,被赋予了更为强烈的时代感。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一心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重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坚持依法治国,廉洁与清政并行。维护法律的效力,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制度关进笼子,让权利在太阳下运行,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深化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公平正义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追求。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 篇四
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骇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说到‘包青天’,那可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铁面无私的包拯。
其实,有很多的关于包拯的故事,现在,我给你们讲一讲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一天,包拯去陈州灾区放粮,灾民纷纷向他告包勉(包拯的侄子)的状。包拯大怒,找包勉试问,包勉请求看在母亲的面上放他一马,这一说,包拯更加大怒,就这样,包拯大义灭亲将包勉判了死罪。
怎么样?包拯的确是铁面无私吧!我觉得,包拯这样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现在,有很多像包勉那样的贪官,而像包拯这样出于公心的,真是少之又少呀!
包大人:
您这样出以公心,真是令我敬佩呀!虽然您夹在亲情之间,可是您的第一感觉只有一个,那就是,有罪就判,不能徇私包庇。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这里:嘉佑元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里任,最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的井井有条。您可真是厉害呀!不愧被称为“包青天”,是人民心中的顶梁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反腐倡廉依然是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包拯的清廉官德对当下的为政为官者,特别是对于我们身兼打击犯罪、保护人权、惩治腐朽的检察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培养清廉品质。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党,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腐朽是最大的腐朽,司法活动的特殊地位对司法人员的清正廉洁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包拯正是在腐化成风的北宋社会中保持了清廉,才赢得了当时及后世民众的敬佩。作为检察官,必须按照“坚持执法为民,紧紧依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切实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培养清正廉洁的品格。正人先正己,检察官只有自身正了,才可以理直气壮地直面社会上的一切肮脏和丑恶现象,同它们作坚决的斗争。
(二)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案观念,提高专业素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有法可依”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检察机关在确保法律公正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完成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依法办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法律尊严和法制权威。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既是人民司法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也是广大检察干警必须树立的司法理念和法治信仰。司法行为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对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拯伟大的司法形象正是建立在其高超的断案技能之上的。现阶段,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要求广大检察干警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法律知识,领悟法律精神,而且能够洞察世事人情,科学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找准法律与个案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胜败皆服”这一最佳司法效果。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严于律己。清官和贪官是古今中外政治舞台上的孪生兄弟,从这一角度辐射,这条启示是清官廉政思想的反面借鉴,因为今日中国已非昔日封建王朝,而是一个民主和法制渐进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政府正向法治政府的目标迈进,法治政府必然是廉洁政府,但不是搞好清官政治,而是要求每位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者人人皆为清官。这就要求我们不只是一味的要求政府公务人员加强官德修养,更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不仅如此,作为身负国家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官,不但自己要严于律己、规范执法,更要约束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不能“灯下黑”。这要求检察官不仅本人要带头遵守《检察官法》《廉政准则》等法律法规,还应要求“身边人”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 篇五
观《千年包公》有感 人称“青天”的包拯,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虽穿越了千年,但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的清官形象,却屹立在亿万人的心中。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品格形成,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培养教育,更是他自己长期磨砺的结果。
良好的家风,对他人生理想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包拯的父亲自幼就刻苦攻读学问,做过知县,以身作则,忠孝廉家风已存,出生书香门第的包拯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年少时就勤奋好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对他的为人为官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刻苦学习、出仕为官、报效国家是他从小立下的志向。
自觉修身、严于律己,铸成了他清正刚直、注重名节的品格。他自幼“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尚在求学阶段就拒绝富人的吃请,知道什么样的人不能交,什么样的饭不能吃。他结交君子,以为榜样。羚羊峡“掷砚”,体现了他“严”和“慎”的品行。他坚持原则,不结朋党,清廉自守,立身处事不畏权贵的品德形成与严格要求自己是分不开的。
奉公守法、善待百姓,是他的人生追求。他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体恤百姓、见恶必弹,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凡事出于公义。他敢作敢为、知错就改、清心直道、以人为本,是今天从政者的楷模。
孝肃家风,清廉如水。他为了侍奉双亲,辞官十年,令世人钦佩。他的行为充分证明了“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的道理。他“色正芒寒”、大义灭亲,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家人和亲属。其子孙“清苦守节”、“清廉不扰”,保持了清心直道的家风遗训。
我们的纪检干部要做当代的“铁包公”。为官心要清,为人道要直。居心清正、公平公正,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修身为官的根本所在。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 篇六
历史上真实的包公以孝、刚、廉、明著称,后来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包公以善断狱案闻名,被誉为折狱断案“箭垛式人物”、“东方的福尔摩斯”,并形成独特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包公司法文化。
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文化历经千年,其重要价值在于它树立起清正廉洁司法官员的崇高形象,有利于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它倡导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
包公司法文化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但有人认为清官司法突出个人,抹杀制度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从法治理论上来说是正确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保护正当利益要通过健全法制,而不必祈求清官。但将制度与个人割裂或对立起来也是不现实的。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实行,选好人、用好人才能执好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用好人。有包公式的清官才能执好法。我们所说的清官品德与严格执法实际是统一的。当今执法中的问题,不少不是制度问题,而是官德失范问题。所以我们既要强调为政之制,也要重视为官之德。
另外,包公的严格执法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这就是追求社会正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权者可以官官相护或以权枉法,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小民在经历了无数次抗争失败、问题仍得不到公正的解决时,便把希望寄托在包公一类的清官身上,希望讨个“说法”即公理。所以包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良的愿望,凝结着社会正义。人们推崇包公就是追求社会正义,这正是包公断案故事的意蕴所在,也是包公司法文化久传不衰的根本原因。
在老百姓心目中,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的包公执法如山,无所不在,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违法必究,铁面无私。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清官。包公的正气、勇气和灵气,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了老百姓心灵的寄托。因此,包公,这个形象的核心内涵和价值作用是一致的:有包公在就有天理在,有包公在就有正义在。只要人们有维护正义、惩恶扬善、渴望公道的`心愿,包青天的价值和魅力就不会衰弱,包公形象就不会消失。
司法判决是经过法官良心过滤后的法律,要求法官要有良知,还要有善行,如果法官心灵的源泉受到玷污,那他的学识越高、技巧越丰富,对社会的危害则越大。有了法律的规则,司法运作的全部过程需要法官的行为来展示,法官要在与公众互信的法律信息交涉中确立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孕育滋养法治信仰,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
人民法官是国家公仆,所应有的职业道德,决定了人民法官必须致力为公、甘于奉献,职业尊荣感与价值感要靠不断完善专业素质与提高个人情操来予以保障。舍去社会风气中的浮躁虚华,静以修身,耐得住寂寞。当明镜高悬、法槌高举之时,法官的灵魂深处要有一尊静默的独角兽,公正是它的身体,良知是它的血肉,智慧是它的经络,为民是它的呼吸,而奉献则是它不断运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