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案(优秀6篇)

社戏教案 篇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社戏教案 篇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与艺术修养

社戏教案 篇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社戏是一种集表演、舞蹈、音乐等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通过参与社戏表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本教案旨在通过社戏教学,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表演技巧,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肢体语言、音乐表演等方面;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完成社戏表演的各个环节;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

1.社戏表演的基本技巧,包括表情、动作、声音的运用等;

2.社戏的基本要素,如剧情、角色、舞台布景等;

3.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包括分工合作、沟通协作等。

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观看社戏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社戏表演的特点和魅力。

2.技巧训练:针对表情、动作、声音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技巧训练,包括肢体语言的表达、音乐节奏的感知等。

3.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社戏剧情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练习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合作演练:各小组合作演练自己的社戏表演,通过分工合作、沟通协作等方式,完成一个完整的社戏表演。

5.展示演出:每个小组进行社戏表演的展示,学生互相观摩、评价,从中学习借鉴。

教学评价: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在社戏教学中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合作程度,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社戏教案 篇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与艺术修养

社戏是一种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通过参与社戏表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力与艺术修养。本教案旨在通过社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艺术修养。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教学内容:

1.社戏的艺术特点和魅力,包括传统戏曲音乐、精美舞台道具等;

2.社戏的创作与表演技巧,如编写剧本、设计舞美等;

3.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如传统戏曲历史、经典戏曲剧目等。

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观赏社戏表演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社戏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兴趣。

2.创作活动: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自行选择一段社戏剧情,并进行创作,包括编写剧本、设计舞美、音乐配乐等。

3.表演排练:各小组进行社戏表演的排练,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调整,完善自己的创作作品。

4.展示演出:每个小组进行社戏表演的展示,学生互相观摩、评价,从中学习借鉴。

5.学习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在社戏创作与表演中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和学习。

教学评价: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在社戏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升艺术修养。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创作作品和表演水平,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

社戏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潜力,理解景物描述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潜力。

  2.积累字词,掌握作家作品相关知识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把握文章主旨

  4.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5.体会作者对完美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教学重点:

  1、小说中多种方式的环境描述。2、小说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快乐完美的,是记忆长河中一段永不褪色的难忘体验,无论它是温馨,还是灰暗,人生经历的书本总是诱人流连追思。恰如一首小诗中所吟唱的:

  童年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空上飞翔//此刻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

  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飞歌唱……

  小说《社戏》便是在流离颠沛中燃点的童年记忆。

  (板书文题、作者)

  一.读文章,整体感知资料,积累生字词

  1.消夏:过夏天。2.倘tǎng:倘若,如果。3.大抵:大都,大概。4.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5.乐土:快乐自由的地方。6.行háng辈:排行和辈分。7.偶而:此刻写作“偶尔”

  8.犯上:在封建社会里,触犯长辈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叫做“犯上”。9.惮dàn:怕,畏惧。

  11.央求:求人,央,恳求12.絮叨xùdao:翻来覆去说。13.礼数:礼节。14.宽慰:宽解安慰。

  15.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16.大悟:豁然醒悟,彻底明白。17.诚然:实在,确实。

  18.委实:实在。19.撺掇cuānduo:劝诱,那里是鼓励别人去做的意思。

  20.写包票:那里是保证不出事的意思。24.潺潺: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21.委实:实在。22.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于游水使船的人。弄潮,在潮头搏浪嬉戏。

  23.依稀:隐隐约约。25.朦胧:月光不明。“朦胧”本是形容词,那里活用为动词。

  26.依稀:模模糊糊。27.渔火:夜间捕鱼点的灯火。28.宛转wǎnzhuǎn:也作“婉转”悠扬动听。

  29.悠扬:那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飘荡,优美动听。30.惹rě眼:显眼,引人注意。

  31.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32.弥mí散:弥漫消散。33.蕴藻yùnzào:水草。

  37.白地:空地。40.漂渺piāomiǎo: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43.旺相;茂盛。44.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45.渴睡:很想睡觉。46.向xiàng午:将近午后。

  47.棹zhào着小船:摇着小船。48.好歹:好坏。49.楫jí:桨。50.倘tǎng若:如若,如果。

  51.极口:在言谈中极力(称道、赞扬或抨击、抗辩)。52.见识:见闻,知识。53恐吓hè:恐吓,恫吓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踊跃:①跳跃。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

  惮:怕,畏惧。

  dài()慢蕴zào()háng()辈撺duo()mí()散宛zhuǎn()xù()叨朦lóng()tǎng()若家juàn()fú()水飘miǎo蓬()篷()棹()撮()博()搏()膊()桕()

  二、资料介绍:

  (一)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二)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关于课文有关资料

  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构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构成鲜明的对照。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能够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三、划分层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2、

  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划分课文的层次。

  3、掌握课文后列举的重点词语。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记忆作者及其相关常识。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抄录文中优美的词句和精美的语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出示目标。1分钟

  师:我相信大家只要努力,必须能够顺利到达目标。

  三、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3分钟

  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已经学过几篇,相信对他的了解同学们十分明确,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题,比比谁对鲁迅的了解更详细:(学案练习题)

  鲁迅,生于1881年,于1936年去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他有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小说集《______》和《______》,神话小说集《_________》。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杂文,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的一篇小说《_________》是近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四、预习检查。5分钟

  师:这篇课文很长,文中出现的字词也比较多,同学们在课外已经朗读过课文,相信大家都能够很正确很流利的写出他们来,此刻我们比比谁写的最好。

  (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人写在学案上)

  (写完后学生自查,错误的及时纠正)

  五、阅读课文。15分钟

  师:咱们清理了字词障碍,下面我们阅读课文。

  自学指导和要求:

  这篇课文选自《呐喊》,是一篇优美的小说,层次分明,情节紧凑,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很准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准确的层次。

  平桥乐土寻船周折夏夜行船赵庄看戏

  (1~4)(5~9)(10~13)(14~21)

  月下归航偷豆吃豆偷豆余波往事难忘

  (22~23)(24~30)(31~39)(40)

  全文结构

  (一)(1——3)随母归省平桥村。1.是我的乐土2.优厚的待遇3.钓虾放牛的搞笑乡间生活

  (二)(4——30)看社戏的情景。1.看社戏前的波折2.夜航去看社戏途中3.赵庄看社戏4.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三)(31——40)看戏后的情景。1六一公公送豆

  六、检测。10分钟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分的各层写在黑板上,哪两位同学来写请举手。(请举手的同学板演,指导书写的位置,提醒把字写大写清楚)

  学生写,教师巡视,了解状况。

  学生写完后,引导更正:分段明显错了,引导说说不同分法,直到正确为止。

  最后,老师给出正确合理的分层状况。(在黑板上)

  七、总结。2分钟

  师:这天咱们就学到这儿,请同学们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列举的词语写在作业上;课后朗读课文,理解平桥为什么是“我的乐土”,体会文中景物描述的作用。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寻船周折”和“夏夜行船”部分;体会烘托和景物描述的作用。

  2、探讨第一部分——“平桥乐土”的资料和作用。

  学习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本文的故事情节,划分课文的层次。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一、读课文,解决问题。10分钟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自读提示阅读课文相关部分(学案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阅读“平桥乐土”部分:

  ①什么是社戏(“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

  ②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浙江省绍兴城外鲁镇附近平桥村的临村——赵庄)

  ③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友好、亲密)

  (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推荐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现得也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立刻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生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双喜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明白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在这个时候,阿发没有思考自家的豆子有何损失,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招待好自己的朋友。证明农村小朋友淳朴无私,憨厚善良的性格特点。就像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故乡》中说道:“不是(管贼)。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那里是不算偷的。”他们对过路人尚且如此,对待自己的客人自然更加热情。)

  ④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看戏)

  ⑤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待我怎样(A种田、打鱼B不说“犯上”——老人们勤劳、善良)

  ⑥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根据是什么(春末夏初根据:(1)扫墓后(2)豆,罗汉豆(夏)(3)麦(立夏麦呲牙)

  ⑦他们是怎样去看戏的为什么非要乘船去

  (1)乘船(2)因为A鲁迅家乡在江南,江南是水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B平桥村“临河”,乘船方便;C连六一公公卖罗汉豆都是划船去的。

  ⑧写“平桥乐土”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得以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资料作铺垫。

  ⑨平桥村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我的乐土——“乐”。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很准确的说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能够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

  二、二读课文,回答问题10分钟

  师:请同学们再看大屏幕(学案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默读5~9段“寻船周折”,讨论下列问题:

  1、(1)看戏之前遇到什么问题(2)我的情绪如何(3)老人们关注我的情绪吗

  明确:看戏之前,没大船,因为小船不安全;“我”急得要哭。

  2、(1)船找到了没有(2)由谁找到的(3)找到后又遇到什么问题(4)这个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明确:大船是由双喜找到的,找到后,又没大人陪我去;结果双喜提议——由小伙伴们一同陪我去,母亲和外祖母都不放心,没有同意;双喜提出“写包票”等四条理由,看戏才如愿以偿。

  3、作者把“寻船周折”写得一波三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品之所以把“看戏周折”写得如此细腻,目的就在于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情绪——“急”。

  5分钟后看看谁能很正确的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能够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

  三、三读课文,思考问题(10分钟)

  师:由于“我”想看戏,几经周折才弄到一条船,于是小朋友们便向目的地进发,这就有了“夏夜行船”。好,下面请同学们再看大屏幕:(学案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阅读“夏夜行船”部分:回答问题:

  (1)整体感悟:“夏夜行船”中反映了“我”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

  答:一是急切的情绪,原因是怕晚了;二是惬意、舒服、欢快、愉悦的情绪,原因是看戏如愿以偿了。

  (2)体会写法:这种急切而愉悦的情绪是从哪些描述中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看书体会,并讨论。

  A动作迅速跳拔拔点磕退上“飞”

  B景物之动a清香……扑面吹来

  b连山……踊跃跑去(以动写静)

  C心里所感慢

  D耳朵所听a似乎……歌吹b大概横笛……宛转、悠扬

  E望眼欲穿依稀的赵庄……真在眼前了

  (3)、挖掘作用:作者描述“夏夜行船”的景物和种种感受,用意是什么

  答:烘托“我”看戏的急切情绪,再现童年夜出看戏的无限欢乐(这种欢乐,并不完全在于看戏本身)——“切”。

  5分钟后看看谁能很正确的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能够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教师再不做补充)

  四、结语与课后作业

  师:同学们,这天我们学习的资料与我们在生活中的情景何其相似,有对亲人的抱怨,有对自己钟爱之事的向往,但我们是否也想和文中的“我”一样,有着更复杂的情绪呢?请同学们课后也写写自己的童年经历。

  请看学案(展示课后写作资料和要求)3分钟

  1、导写提示童年,给你留下过哪些完美的回忆捉麻雀,下水淘鱼,偷杏儿,爬树捋榆钱儿,折柳枝做柳笛,跟小伙伴过家家,跳房子,折纸船,养小兔子,跟小朋友争吵打架,到外婆家闯祸,生病时妈妈给我百般呵护,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与小朋友一齐下棋、玩游戏……哪些给你带来了乐趣哪些给你带来了不悦,甚至是忧伤让我们珍惜它,让我们用童心稚笔串起这一粒粒珍珠吧。

  2、具体要求

  (1)请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2)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述,配合必须的景物描述;

  (3)确定主旨:表达或悲、或喜、或辛酸的感情,以及对童年必须的感悟和认识。

  (4)参考题目:A说说我的童年B阿,童年C童年趣事……

  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偷豆余波”,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重点)。

  2、回味“社戏”给“我”感受。

  3、分析六一公公的形象。

  4、归纳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我”童年一些难忘的经历,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写了些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资料。(投影本节课学习目标)1分钟

  学习目标:1分钟

  学习过程:

  一、一读课文,解决问题。10分钟、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提示,完成相关任务(学案自学提示)

  阅读“偷豆余波”部分:

  1、请同学们画出六一公公所说的四句话,并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老六一说话的资料:

  明确:(1)嗔怪(2)询问(3)送豆(4)夸奖

  2、阅读31至39自然段,讨论:

  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总结:热情、豁达(“请客——就应的”)、朴实、善良、厚道(“送豆”)的农民形象。

  (文章还刻画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立刻说“这是就应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之后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十分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不料六一公公竟十分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这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这一句话,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同时还能够看出农村里对读书人的敬重。“毕竟是读过书的人”,在他眼里,读过书的人见识就是要比常人高出许多。因此当“我”夸奖豆子好吃时,六一公公不但不因偷豆踩坏了不少而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就是因为他得到了“读书人”的夸奖,尽管这个夸奖只是一个小孩子的客气话。)

  3、踏坏豆田,反得夸奖和馈送,“我”的感受是怎样的可用一个字来概括。

  ——“怪”(奇怪)

  5分钟后比比谁能很准确的完成这几个题。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能够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

  二、二读课文,回答问题10分钟

  师:请同学们再看学案(展示自读提示)

  回味“社戏”给“我”感受

  1、齐声朗读第40段;

  2、讨论:“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吗“那夜似的好戏”真有那么好看吗

  答:那夜的豆可能很好吃;但那夜的戏并非那么好看。

  3、讨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总结:在看戏的过程中,有小伙伴为伴,一齐驶船,一齐说笑,一齐吃喝,乡间午夜的美景令我陶醉,几十年后,这些成为我童年完美、甜蜜的回忆,突出了对乡间少年诚挚情谊的怀恋——“恋”。

  5分钟后比比谁能很准确的完成这几个题。

  (学生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能够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梳理特色。10分钟

  请同学们看学案。(展示自学指导)

  1、全文写了七个故事情节,A赵庄看社戏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C看社戏前的波折D看社戏归航偷豆E六一公公送豆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根据下面的提示思考:

  (1)情节顺序是:G、F、C、B、A、D、E

  (2)详写的是:A、B、C、D

  (3)略写的是:E、F、G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完美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5分钟后比比谁能很准确的完成这两个题。

  (学生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能够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

  3、本文的景物描述十分出色,有何作用?

  作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漆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都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述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述的效果;间接写船的迅疾,“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文章的景物描述让小说笼罩在江南水乡迷人的夜色之中,让读者沉浸在如此优美的氛围里,自然也会觉得“一向到此刻,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四、归纳主旨,体验反思。10分钟

  师:至此,我们对课文的资料了解的很详细,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要表现什么呢?请看投影:

  思考问题:

  1、(归纳主旨)师:透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透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体验反思)师: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向到此刻,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

  5分钟后咱们再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谁说的有理。

  (学生思考问题,老师巡回。)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还有人没有做完吗?(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如果无人回答,能够点名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即可进入下一个问题)

  五、总结与作业

  (承接上题)师:1、总结:至此,我们能够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之情。一去不返的童年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完美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完美的东西无处不在。

  师:请看这天的作业。

  2、拓展延伸:

  (1)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2)《同步练习册》

  (3)课后请同学们详细预习下一课文,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标注课文段落。

社戏教案 篇四

  《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这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资料?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透过鲜明的比较,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资料基本上是真人真事。这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但是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持续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个性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完美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搞笑,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述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必须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思考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明白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部分资料,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课。(以下资料预先写在小黑板上)

  (一)辨别字音:

  行()辈、银行、()、行()走、归省()、省()略省()悟

  (二)辨别字形并组词:

  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

  (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

  朦胧模糊皎洁飘渺婉转悠扬

  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貌。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的乐与不乐情绪的词语。)

  二指导学习课文。(教师板书:(一)(二)(三)(四),后面的资料要学生回答。)

  (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资料。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资料?

  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资料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状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资料,文章就精炼了。

  (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能够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述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厌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三)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

  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但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情绪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之后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明白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情绪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

  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述的作用。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四)课文表达“我”的不乐情绪,用词十分确切,我们要很好地体会。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1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述得具体,“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明白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的推测。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当然,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离这天较远,个性是“五四”时期有些词的用法与此刻有点不同。如结构助词“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称代词“他”和“它”不分,都用“他”。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

  三布置作业。

  1.复习第二部分,着重注意作者是怎样描述外祖母、母亲和“我”的不同神态和情绪的。

  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

  3.抄写词语:

  怠慢大悟撺掇委实凫水篙磕潺潺朦胧婉转悠扬

  疏疏朗朗瓢缥缈融蹿踱颇懈楫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堂课作业。

  (一)检查抄写的词语。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

  (二)复述课文第5、第6段资料,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能够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

  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赵庄(10―16段);3.船头看戏(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

  讨论中明确: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作者称双喜“最聪明”、“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

  指名朗读第7段和第24―26段。

  (三)学生朗读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简单了……。”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

  1.“大家跳下船”,那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情绪。

  2.“双喜拔前篙”,那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3.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磕”、“说笑”、“嚷”等。“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有说笑的,有嚷的”,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情绪。(以上加点的词板书,下同)

  齐读第10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

  (四)学生朗读“思考和练习五”中的第二段话,找出这段话写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说说它是怎样跟前面一段话互相照应的。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段话写在第21节末尾,也是写孩子们撑船的动作的。那里写大家看戏看得没劲了,在双喜的提议下便开船返航。前面写船来时是向赵庄前进,经过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后;而此刻船要离开赵庄,因此“拔了篙”要“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前后照应十分严密自然。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种前后照应的地方,写作时更要注意前后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贯通一气。

  (五)阅读第11―13段。思考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状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关系如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板书(或挂出小黑板):

  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先是形容词。此刻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下面写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写航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象兽脊踊跃,向船尾跑?这是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这样写也贴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状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显得形象真切。这一句描述呼应了前面的“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一句。

  3.第12节和13节里哪些词句是跟11节的记叙呼应连贯的?要求在这些语句下划线:“那声音大概是横笛”跟“似乎听到歌吹了”相呼应;“果然是渔火”跟“也许是渔火”相呼应:“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跟“渐望见依稀的赵庄”相呼应;因此,这三节的过渡照应很紧密、自然。

  学生默读11―13节,进一步领会记叙的顺序和资料。

  (六)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简单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四个自然段中,既写了景,也写了“我”的情绪,那么课文是怎样写“我”的情绪的呢?

  讨论明确:课文始终将情与景结合起来写,从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戏的急切和兴奋的情绪。(要求划出这些词语)“简单”“舒展”,极言一旦实现愿望的兴奋。船飞一般地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说明情绪何等之急。透过“似乎”、“料想”、“也许”等词,写出了猜测的心理,表达了急于到达戏台的情绪。“我”的情绪从“沉静”到“自失”,那就因为被秀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个“真”字,把儿童心理写得维妙维肖。课文写出了优美动人的夜景。同时又表达了儿童愉快迫切的情绪。这种情与景的紧密结合,我们称它为“情景交融”,阅读时要很好体会。这四节要求背诵,学生再各自读一遍。

  (七)由于作者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所以把戏台写得生动具体,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明确:课文描述戏台,有从远处看的,有从近处看的。

  第14段是写从远处看戏台。这一节写戏台有两个特点:

  1.注意观察的位置和距离。作者一开始写戏台,是自远而近,先交代戏台的位置:庄外临河的空地上。再点明疑为“仙境”的缘由: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之后,由于船走得很快,渐渐接近戏台,便看到“台上显出人物来”,也看到近台的河里有“一望乌黑”的船篷。

  2.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从远处看戏台,因为“模糊”,所以疑为“仙境”。因为距离还较远,所以台上人物看不清,只望见“红红绿绿的动”。

  后面第22段里也有一句是写从远处看戏台,那是返航时“回望戏台”,也抓住了它的特征:因为远而又在灯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同14节的疑为仙境遥相呼应。

  可将上述资料列成下表:

  对戏台的描述

  学生齐读第14节,体会写景的好处。

  (八)第17节到第21节,写他们“都挤在船头上”看戏,这是从近处看,所以主角的上场,下场,甚至连“那老旦将手一抬”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五节描述的特点是把主角的出场和表演跟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情绪)紧密地结合在一齐,生动地写出了儿童们看戏的心理特点。请找出有关语句,并用线划出来:如“望见台上……正打仗”、“咿咿呀呀的唱”、“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最愿意看的是……跳老虎”、第20小节的大部分语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等。

  三课堂练习。

  (一)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参考答案]

  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情绪。(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情绪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二)指出下列两句中“最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

  (1)然而老旦最后出台了。

  (2)双喜最后熬不住了。

  [参考答案]

  “最后”是副词,表示经过一番周折而产生了某种结果。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归纳主题及主要写作方法,布置读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2)指名试背第10──13段课文。

  二指导学习课文。

  (一)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

  指名朗读第32节和第34──38段,体会六一公公的语言特色。

  明确:课文写六一公公的笔墨简洁而洗炼,主要透过他的对话来表现他纯朴、爽朗的性格。他的第一句话并不责问孩子们“偷”豆之事,只是可惜于“踏坏了不少”,说明他珍视劳动果实。第二句话:“请客?──这是就应的。”更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性格。至于以后送豆给“我”吃,也说明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以上有关语句下划线)

  (二)指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后提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明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与农村少年朋友一齐吃的,充分体现了“我”与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来,当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

  这两句话是用豆陪衬社戏。其实那夜的戏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但是大可怀念的是农民孩子的完美友情,而这友情是在着社戏过程中集中地体现出来的,因此也就产生出对那夜社戏的怀念了。

  (三)《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就应写戏,但文中超多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资料并不多。用超多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情绪,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透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完美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课文的主题就是:

  透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的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及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的思想感情。

  正因为如此,戏的资料写得并不多(甚至并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许多对戏不满的资料),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生活素材,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题思想的。由此我们能够得出结论: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四)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搞笑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期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明确:《社戏》写戏外的生活琐事,实质是表现了“我”与农民孩子的完美友情,赞颂劳动人民,正是出于表达主题的要求,所以对这类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鲁迅没有将在三味书屋的两件事写进文章,原因在于这篇文章主题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和反抗,与此无关或不合题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两篇课文材料的取舍说明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达主题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题决定。

  (五)关于课文的写作特色,大致上可归纳这样几点: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情景结合,借景抒情;结合语言和行动、确切地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活动。这些特点,分析课文时都已经学过了,课后再好好体会。

  三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诚然(实在)潺潺(流水声)弥散(满、遍)渴睡(迫切地期望)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皎洁(洁白)

  (二)用下列单音词组成同义双音词:

  倘(若)伴(侣)邀(请)(舟)楫懈(怠)

  (三)把下列书面语言改成口头言:

  大抵(大概)不惮(不怕)伊(他、她)委实(确实)惹眼(显眼)漂渺(隐隐约约)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童年趣事》要求(1)以记事为主,但必须要把与事有关的人写好;(2)事情的发生、经过、结尾要写清楚,重在经过上,要写得比较具体(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儿童的心理特征。

社戏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述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2.就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1.初读课文,熟悉资料。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

  导入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完美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这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

  初读课文,熟悉资料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资料,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潜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心性。)

  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资料,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资料(大意贴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能够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

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完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设计

  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用心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词语例: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情绪。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情绪。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透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语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述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课文最后说“真的,一向到此刻,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之后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之情。

  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好处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能够从以下方面来分析: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3.他们是怎样样“偷”的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述,详写了沿途完美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情绪。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述段落来朗读欣赏,体会意境,看谁读得最好。

  [学生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当然对不足之处要恰当地给以指出,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我的童年

  学生选取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述,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述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社戏》优秀教案的全部资料。

社戏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二理解本文景物描述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四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

  二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有何关系。

  三本文篇幅较长,能够用讲读研讨之法突出重点,再加进课堂练习,深化巩固,以到达教学目的。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资料基本上是真人真事。这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文章《社戏》。(板书并解释课题)《社戏》:“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社戏》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但是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

  二、预习课文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见预习提示)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

  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2.根据课后练习一所提示的资料,快读课文。再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顺序。

  明确:课文叙述顺序是:G、F、C、B、A、D、E

  3.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1)课题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情绪节是“看社戏”。提问: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

  (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提示:

  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小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本篇小说资料可分为三段。

  三、研习课文

  着重理解前后两部分与中情绪节的关系。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答案在第一节里能够找到:“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讨论归纳:

  (1)“我”能够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2)那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一天能够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3.这一部分与中情绪节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为中情绪节的展开作了重要的铺垫。

  4.在中情绪节“看社戏”叙述完之后,为什么又写“六一公公送豆”呢?

  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不料竟十分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从那里我们能够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从而深化了主题。

  四、课堂练习:习题七1、2(了解连词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练习习题三2、3,四、五、六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是因为什么?

  1.可免读难懂的书,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2.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3.有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钓虾、放牛)。

  小说还写了一个什么生活资料呢?

  与孩子们一块去看社戏。

  本课着重阅读第二部分“看社戏”。

  二、研习课文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之后又如何解决的?

  指名回答问题,然后归纳:

  在双喜的帮忙下,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之后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2.齐读第10节。

  请学生圈出描述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词语:拔……点……磕……架……

  小结:以上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描述,反映出小朋友们的聪明、能干的性格。

  3.去赵庄看戏,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景状物的?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先是形容词,此刻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这样写形象真切,突出了船行的快。

  4.第12节和13节与这一节有什么关系呢?

  归纳:

  (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果然是渔火”,从这几句话里能够看出:这两节与前一节是呼应连贯的,这样使文章很自然地过渡到看戏这一资料上来。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秀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小结: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的描述,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情绪,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齐。

  5.来到赵庄使“我”兴奋的是什么?

  齐读第14节。到了赵庄,首先看到的是那“模糊”在远处月夜中的“最惹眼”的戏台,红红绿绿,犹如“仙境”,优美迷人,更加使“我”陶醉。

  6.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最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还能够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述,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7.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十分精采。

  (1)读第23节。

  ①这一节写的是归航,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因为前面第11节已着重写了两岸景物,所以这节略了这部分资料。

  ②这一节资料在写法上与第11节有什么不同?“航船”像条“大白鱼”,“老渔夫”“喝采”也是从侧面来表现船行得快。

  (2)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就应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但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搞笑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8.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向到此刻,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

  “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

  总结:

  1.归纳主题:透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透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看社戏”这是主要事件,所以“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都以细腻生动的语言作了详写,而乡间生活等故事只是简略地谈了一下。

  3.本文前后照应也很出色。如:孩子们撑船、出航、归航动作一样,表现孩子们很能干。再如:初到赵庄写戏台由远而近,回去时又由近而远,表现出“我”初到时的新鲜兴奋感和离去时的依恋感。

  4.课堂练习:(习题十)

  提示:鲁迅小时有长妈妈给他讲故事,闰土父亲教他捕鸟,所以鲁迅从小就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启发和教育,了解到农民的痛苦生活。鲁迅写《社戏》就是要热情歌颂劳动人民,表现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三、布置作业

  1.说说最后一节的含义。

  2.背诵课文“一出门……向赵庄前进了。”

  第三课时

  学习语法──偏正短语

  一、复习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1.板书:老师字迹顾客北京东鞠躬翻阅相信

  艰巨坚强伟大平静更加很十分多么

  2.指名同学辨别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而后归纳识别各类词的标准,以及各类词的作用。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偏正短语。

  (1)在以上名词、动词、形容词前面分别加上起修饰(即形容、限制)作用的词:

  (我的)老师,(清晰的)字迹,(一个)顾客,[恭敬的]鞠躬,[留意的]翻阅,[完全]相信,[更加]坚强,[十分]艰巨,[多么]伟大

  像这样是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在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偏正短语。

  (2)修饰名词的词是定语,用()符号表示,有的定语后用结构助词“的”连结。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是状语,用〔〕符号表示。有的状语后面用结构助词“地”或“的”连接。

  (3)课堂练习:练习一1.6。

  2.定语、状语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在偏正短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而在它们前头的定语或状语,则是对中心语表示的事物、动作行为或事物的性状起修饰作用,使意思表达得明确、具体、生动。

  例:“老师”表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所指范围很宽,加上“我的”,从领属上对“老师”加以限定,意思就明确具体了。再如“鞠躬”表示一种动作,用“恭敬”来形容,把“鞠躬”的敬意表现出来了。

  课堂练习:习题二1、4。

  3.使用定语、状语要准确、恰当。

  看书上的例子。

  例①“一支”限制“歌声”不准确,应把“歌声”改为“乐曲”。例②“10月1日”就是“国庆节”放在一齐就剩余了,应删去一个。例③“忽然”和“蓦地”意思相同,用其中一个就能够了。

  综上所述:如果使用定语、状语不当,就会产生表达不确切或堆砌、累赘的现象。

  三、布置作业:习题一、二、三(课堂没做的部分)

相关文章

小班音乐教案(精简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音乐教案,欢迎阅...
教案大全2013-05-09
小班音乐教案(精简6篇)

曹冲称象教案【通用3篇】

【设计思路】 教师预先在活动范围内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然后在实物操作中分析解决问题;再以幼儿帮助饲养员叔叔测量东北虎的体重设置问题,激发幼儿兴趣,幼儿在先前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处理问题...
教案大全2017-08-05
曹冲称象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三篇(通用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三篇 【#教案# 导语】《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
教案大全2017-09-0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三篇(通用3篇)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3篇(通用3篇)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3篇 【#教案# 导语】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
教案大全2013-04-05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3篇(通用3篇)

刘邦杀了哪些功臣【精简3篇】

阅读精选(1):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刘邦杀的功臣都有谁? 刘邦和朱元璋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爱杀功臣的皇帝,两人都出生布衣,与他们出生入死并帮忙他们打下江上的功臣,在登上皇位之后的刘邦和朱元璋却把这些兄弟...
教案大全2012-09-09
刘邦杀了哪些功臣【精简3篇】

《降落伞》教案(经典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降落伞》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降落伞》教案1活动设计背景我们班里男生居...
教案大全2013-02-07
《降落伞》教案(经典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