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财奴》教案【经典6篇】
《守财奴》教案 篇一
《守财奴》是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社会现象的讽刺,展现了一个贪婪的守财奴与他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斗争。本教案将以该剧为基础,设计一堂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课堂。
教学目标:
1.了解《守财奴》的剧情和主要人物;
2.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探讨贪婪与家庭关系之间的关联;
4.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1.复印《守财奴》的剧本,以便学生阅读;
2.准备幻灯片或展示板,用于介绍剧情和人物;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幻灯片或展示板,简要介绍《守财奴》的剧情和主要人物。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2.阅读剧本(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剧本让学生自行阅读。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小组讨论(15分钟)
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就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动机以及贪婪与家庭关系之间的关联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流和辩论。
4.角色扮演(20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要求他们在扮演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和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思想。随后,让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进行评论和讨论。
5.文学鉴赏(15分钟)
引导学生对剧中的语言、结构和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从多个角度思考和理解该剧的深层含义。
6.课堂总结(10分钟)
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思考剧中所揭示的人性弱点以及对社会的警示。
《守财奴》教案 篇二
《守财奴》是一部揭示贪婪与家庭关系的经典喜剧,通过对主人公哈普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守财奴如何因贪婪而破坏家庭和谐的故事。本教案将以该剧为基础,设计一堂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弱点和家庭价值的课堂。
教学目标:
1.了解《守财奴》的剧情和主要人物;
2.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探讨贪婪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
1.复印《守财奴》的剧本,以便学生阅读;
2.准备幻灯片或展示板,用于介绍剧情和人物;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幻灯片或展示板,简要介绍《守财奴》的剧情和主要人物。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2.阅读剧本(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剧本让学生自行阅读。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小组讨论(15分钟)
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就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动机以及贪婪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流和辩论。
4.情景演绎(20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情景演绎,要求他们在扮演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和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思想。随后,让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进行评论和讨论。
5.价值观探讨(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贪婪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并让他们从自己的家庭角度出发,探讨家庭的重要性和价值观的培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互动讨论。
6.课堂总结(10分钟)
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思考贪婪与家庭关系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守财奴》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分析葛朗台的行为、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认识葛朗台的社会意义,
学习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培养描写人物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把握葛朗台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葛朗台人物形象把握
四、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思考[1]:太太死后,葛朗台有哪些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明确:葛朗台变得厉害,几小时望着女儿,常在女儿面前打哆嗦,显示出老态,联系后文我们可以为这些古怪的行为找到答案:一切都是假像,只有想骗取继承权才是实质。
思考[2]:在骗取继承权的过程中,葛朗台又有哪些"精采的表演"呢?
归纳:先是吞吞吐吐,称"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连哄带骗;接着是感情拉拢,故作苦相,"牵肠挂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紧张,"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再次是许愿哄骗"要化许多钱","按月100法朗";最后是唯恐女儿翻悔,声嘶力竭,"别多嘴","一言为定"。当继承权到手后,他是欣喜若狂,热烈拥抱女儿。这一系列"精采"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恶的灵魂。
思考[3]: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地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
归纳:"裹紧被子",生怕别人偷了东西,"几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子"。尤其是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当金银法器一出现,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肉瘤也最后
动了一下";还做了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还要吩咐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这些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得入木三分,深刻表现出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至死不变,"死而不已"。
二、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葛朗台形象特点及形象的社会意义。
明确: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金钱狂,是一个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有产者。葛朗台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三、学生举例讨论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要点: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窥其灵魂,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金钱狂。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2、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人生与追求"。
《守财奴》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分析葛朗台的行为、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认识葛朗台的社会意义,
学习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培养描写人物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把握葛朗台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葛朗台人物形象把握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情节。
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晚上,葛朗台在巴黎的侄子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葛朗台的家,欧也妮与查理一见钟情。但葛朗台对弟弟的死和侄子的处境毫不同情,更不用说把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了,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经商。在临别之际,为了帮助查理实现发财还债的计划,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查理也将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子妮这里。当葛朗台知道女儿把积蓄送给查理后,大发雷霆,把女儿关了起来,妻子吓得一病不起。公证人克罗旭向他说明了利害关系,如果妻子死了,女儿有权继承母亲的财产。于是葛朗台跟女儿和好,并讨好妻子,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整体感知
思考[1]:守财奴是怎样的人?课文第1段中有哪些语句表现了葛朗台的性格?
思考[2]:"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指什么?可他为什么又要向女儿屈服?
思考[3]: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动作语言的?
归纳:这个"执着狂"一见到金子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描写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是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语言上三次重复"金子",并说"这交易划得来"。这是葛朗台看到梳妆匣上镶嵌金子时发出的狂叫,把原来对女儿将自己的积蓄送给查理的不满变为狂喜。这暴露了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成交易的肮脏灵魂。
思考[4]:为什么太太晕倒,葛朗台态度就变了呢?是不是他关心怜爱妻子呢?
课文至此,情节是跌宕多变,环环紧扣。作者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在多变中将守财奴贪婪吝啬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思考[5]:太太死后,葛朗台有哪些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思考[6]:在骗取继承权的过程中,葛朗台又有哪些"精采的表演"呢?
归纳:先是吞吞吐吐,称"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连哄带骗;接着是感情拉拢,故作苦相,"牵肠挂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紧张,"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再次是许愿哄骗"要化许多钱","按月100法朗";最后是唯恐女儿翻悔,声嘶力竭,"别多嘴","一言为定"。当继承权到手后,他是欣喜若狂,热烈拥抱女儿。这一系列"精采"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恶的灵魂。
思考[7]: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地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归纳:"裹紧被子",生怕别人偷了东西,"几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子"。尤其是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当金银法器一出现,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肉瘤也最后动了一下";还做了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还要吩咐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这些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得入木三分,深刻表现出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至死不变,"死而不已"。
情节发展表(右图)
四、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葛朗台形象特点及形象的社会意义。
明确: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金钱狂,是一个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有产者。葛朗台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五、学生举例讨论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要点: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窥其灵魂,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金钱狂。
《守财奴》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主人公葛朗台的性格特征;
2、把握作品的主题,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3、训练学生通过分析动作、语言及细节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4、引导学生品味含义隽永的词语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
教学过程
1、梳理作品主要情节
让学生快读阅读全文,之后梳理作品的主要情节。
学生总结后教师小结:
作品围绕葛朗台“爱财—骗财—守财”这一线索,设置了三个主要情节:
(1)抢夺梳妆匣
(2)诱骗继承权
(3)看守密室
2、分析主要情节,欣赏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点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抢夺梳妆匣”部分
(2)讨论
①找出描写葛朗台动作的细节。
(“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②这些动作与他的年龄是否相符?找出其他情节中类似的描写。
(“在儿女面前哆嗦”“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死前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等等,这些都是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动作)
③如果没有“抢夺”这一情节,对表现人物有什么影响?
(“抢夺”这一情节生动而真实地描写了葛朗台疯狂攫取钱财的丑态,表现了葛朗台贪婪、凶狠、自私的特点。这场风波以太太晕过去为转机,加速了太太的死亡,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3、分析葛朗台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①“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
(视钱如命)
②“噢,是真金!金子!……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
(人与人之间就是金钱关系)
③“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
(至死不变的贪欲)
④“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对金钱的占有狂,十足的守财奴)
4、总结、拓展
结合课文练习三,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
教案点评:
通过理清小说情节脉络,品味、鉴赏小说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深入理解葛朗台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二)
导入
在世界文坛上,有一些文学大师们创作小说中的主人公,由于其形象的典型性的巨大影响,他们早已超出国界,引起了各国读者的共同兴趣,守财奴葛朗台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的节选《守财奴》。
指导预习
学生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了解课文要点和作者情况,要求学生圈点勾画,找出重点。
研习新课
1、在学生阅读注释的基础上介绍作者。
巴尔扎克是18世纪到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法国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上升和封建贵族没落的更替时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他的小说集总称为《人间喜剧》,共有90几部长、中、短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部。《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
2、简介与本文有关的情节。
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晚上,葛朗台在巴黎的侄子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葛朗台的家,欧也妮与查理一见钟情。但葛朗台对弟弟的死和侄子的处境毫不同情,更不用说把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了,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经商。在临别之际,为了帮助查理实现发财还债的计划,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查理也将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子妮这里。当葛朗台知道女儿把积蓄送给查理后,大发雷霆,把女儿关了起来,妻子吓得一病不起。公证人克罗旭向他说明了利害关系,如果妻子死了,女儿有权继承母亲的财产。于是葛朗台跟女儿和好,并讨好妻子,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3、学生速读全文,根据小黑板或幻灯提示完成情节表。
师生共同讨论完善。
讲析:随着情节的展开,葛朗台的情绪和表现是多变的,但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金钱至上,贪婪吝啬的特点始终没有变,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葛朗台这个“占有金子”的“执着狂”的丑恶本质。
4、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看书,思考:“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指什么?可他为什么又要向女儿屈服?
明确:“抹脖子”这是一句个性化的语言,谁要想从葛朗台手里拿走一点钱,或者要对女儿报告财产数目,拍卖财产,那等于是抹他的脖子。为了到死也把财产抓在手里,他决意向女儿屈服讨好。
提问:可是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动作语言的?
讨论归纳:这个“执着狂”一见到金子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描写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是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语言上三次重复“金子”,并说“这交易划得来”。这是葛朗台看到梳妆匣上镶嵌金子时发出的狂叫,把原来对女儿将自己的积蓄送给查理的不满变为狂喜。这暴露了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成交易的肮脏灵魂。
提问:为什么太太晕倒,葛朗台态度就变了呢?是不是他关心怜爱妻子呢?
明确:葛朗台太太晕倒后,葛朗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语言是“下次决不了”,“咱们讲和啦”,“你要什么有什么”等,动作是扔梳妆匣,吻妻子手,拿出金路易,拥抱女儿。真是巴结讨好一起来,诱哄发誓不间断。但我们透过这装模作样的表面现象就可以发现,他只是担心妻子突然死去,唯恐失掉太太的财产。他贪财吝啬的本质并没有变,而且还可以看出他的虚伪狡诈,根本不是关心妻子。
5、讲析葛朗台太太生病的一部分。
提问:同学们仔细阅读有关语句,看一看在妻子病倒后葛朗台是不是真的良心发现,有了转变呢?
明确:葛朗台只是表面虚情假意,本质没有变。我们可以从有关语句中看出:医生来时,先问“要不要花很多钱”,为了表示自己救妻子的决心,“即使要我一百两百法郎也行。”拥有百万家产的葛朗台,尽管他不愿妻子死去,但决不肯多化一点钱,最多也只是一两百法郎。说明葛朗台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个“钱”字。
6、小结:课文至此,情节是跌宕多变,环环紧扣。作者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在多变中将守财奴贪婪吝啬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研习新课
1、讲析骗取继承权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太太死后,葛朗台有哪些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明确:葛朗台变得厉害,几小时望着女儿,常在女儿面前打哆嗦,显示出老态,联系后文我们可以为这些古怪的行为找到答案:一切都是假像,只有想骗取继承权才是实质。
请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好孩子……麻烦你照顾一下。”
提问:在骗取继承权的过程中,葛朗台又有哪些“精采的表演”呢?
讨论归纳:先是吞吞吐吐,称“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连哄带骗;接着是感情拉拢,故作苦相,“牵肠挂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紧张,“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再次是许愿哄骗“要化许多钱”,“按月100法朗”;最后是唯恐女儿翻悔,声嘶力竭,“别多嘴”,“一言为定”。当继承权到手后,他是欣喜若狂,热烈拥抱女儿。这一系列“精采”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恶的灵魂。在葛朗台的眼中,什么亲人,什么感情都是无所谓的,只有钱财才是命根子。引导同学深入思考:“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反映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葛朗台的世界观,他的信仰。在他眼里,父女之情,家庭关系。伦理道德,只不过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为了钱,可以撒谎,可以欺骗,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廉耻,即使亲生女儿也不例外。这句话,概括出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葛朗台丑恶的灵魂。
2、讲析葛朗台临死前这一部分。
学生自读这一部分,勾画重点,加上批注。
提问:葛朗台风瘫后他的性格有没有改变?有哪些动作和细节能反映他性格的?
讨论归纳:没有丝毫改变,病后他主要是看守密室。作者通过许多传神的细节来反映他的性格:教人家把他的转椅在壁炉与密室的门中间推来推去;听到一点儿响动就要人家报告原委,连狗打呵欠都听得见,到人家送租时,就一下由迷糊变得清醒;把钥匙藏在背心里,不时用手摸一下。这些细节深刻传神,反映出葛朗台在风瘫的晚年依旧固守着那守财奴的本性。作者在语句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提问: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地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
讨论归纳:“裹紧被子”,生怕别人偷了东西,“几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子”。尤其是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当金银法器一出现,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肉瘤也最后动了一下”;还做了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还要吩咐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这些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得入木三分,深刻表现出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至死不变,“死而不已”。
3、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葛朗台形象特点及形象的社会意义。
明确: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金钱狂,是一个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有产者。
葛朗台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4、学生举例讨论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要点: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窥其灵魂,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金钱狂。
5、讨论难点: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部分,思考:葛朗台太太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她是怎样的态度?我们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在课文中,葛朗台太太是温顺善良,恬退隐忍(甘心忍让)的贤妻良母。她对丈夫,忍让;对女儿,疼爱。临死之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暗示社会和家庭都是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她是这个金钱至上社会的牺牲品。她对宗教虔城,向往天国,但宗教却不能够挽救她。
作者对她是充满同情和赞美的。在她临死那一段里,有这么一些句子:“天国的光辉照着她,仿佛太阳照着树叶发出金光”,“死得崇高,伟大”,“像洁白的羔羊一般上了天”。作者是把她作为完美的形象来歌颂赞美。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反衬葛朗台的丑恶卑劣,批判这个社会的罪恶。但这仅仅是作者的一种理想。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尤其要注意作者宣扬超阶级人性和宣扬宗教道德的局限性。
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守财奴》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课文学习,认识葛朗台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和价值。
二、品味巴尔扎克在刻画“葛朗台”这一形象中所运用的夸张的漫画式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作品中对人物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分析把握“葛朗台”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
难点:认识葛朗台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和价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儒林外史》中有个人物叫严监生,非常吝啬,在他临死时,只因为家里点着两盏灯,总不瞑目,直到老婆将其中一盏灯吹灭了,他才放心死去。郑廷玉的元杂剧《看钱奴》中也有一个为富不仁的财主,叫贾弘义,一日想烤鸭吃,却舍不得花钱买,便趁机揩一手油,回家来一顿饭舔一个手指头,已经舔了四个了,没想到睡觉时被狗舔了最后一个手指头,结果心疼得一病不起。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四大吝啬鬼形象。他们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在这四个吝啬鬼中最生动、最逼真,可以说是吝啬鬼中的吝啬鬼的,就是葛朗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节选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课文《守财奴》。
二、介绍作者。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三、简介故事情节
1、了解《欧也妮葛朗台》中课文之前的故事梗概:
2、与本文有关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