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选6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一
夜幕降临,城市的霓虹灯和夜景交相辉映,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浪漫与诱惑。然而,在这个充满现代化的城市中,也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那就是承天寺。承天寺位于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几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圣地。而夜晚的承天寺更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它散发着神秘的光芒,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秘。
夜晚的承天寺,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当走进寺庙的大门,一股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夜晚的照明下,寺庙的建筑显得格外庄重肃穆。红色的墙壁和黄色的琉璃瓦,在夜晚中显得更加鲜艳夺目。而寺庙内的佛像和古老的壁画也在灯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佛教世界。
除了寺庙本身,承天寺的夜晚还有其他吸引人的景观。夜晚的承天寺周围是一片繁华的商业区,灯火辉煌,霓虹闪烁。而从寺庙的高处俯瞰,整个城市景色尽收眼底,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夜晚的城市给人的感觉是繁忙而快节奏的,而承天寺的夜景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慢节奏,给人一种放松和舒缓的感觉。
夜晚的承天寺还有一个特色活动,那就是夜间的佛教法事。每天晚上,寺庙内都会举行一场佛教法事,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到佛教的神秘与庄严。在法事中,僧人们会持着佛经诵经,让人们可以聆听到佛教的教诲和慈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可以沉浸在宁静与虔诚之中,感受到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夜晚的承天寺,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灵性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静。无论是欣赏寺庙的建筑和艺术品,还是参与佛教的法事,都能让人体验到一种独特的文化和信仰。因此,不管是当地人还是游客,都可以来到承天寺夜晚游玩,感受到它带来的独特魅力和内心的平静。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二
夜幕降临,承天寺的灯光亮起,犹如一座璀璨的明珠,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夜游。承天寺位于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以其古老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而夜晚的承天寺更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它散发着神秘的光芒,吸引着人们来探索和品味。
夜晚的承天寺,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寺庙的大门敞开着,迎接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一进入寺庙,香火缭绕,让人沉浸在一种神圣而宁静的氛围中。红色的墙壁和黄色的琉璃瓦,在灯光的映衬下更加美丽动人。而寺庙内的佛像和壁画也在灯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让人仿佛置身于佛教的世界之中。
承天寺夜晚的另一个亮点是夜间的佛教法事。每晚,寺庙内都会举行一场佛教法事,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到佛教的神秘与庄严。在法事中,僧人们持着佛经诵经,让人们可以聆听到佛教的教诲和慈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可以沉浸在宁静与虔诚之中,感受到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夜晚的承天寺周围是一片繁华的商业区,灯火辉煌,霓虹闪烁。而从寺庙的高处俯瞰,整个城市景色尽收眼底,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城市的繁华和夜景的美丽,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和魅力。而寺庙的夜景则给人一种宁静与慢节奏的感觉,让人可以放松心情,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
夜晚的承天寺,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灵性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静。无论是欣赏寺庙的建筑和艺术品,还是参与佛教的法事,都能让人体验到一种独特的文化和信仰。因此,承天寺的夜游不仅是一种旅游体验,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和放松。
总之,承天寺夜游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散发着神秘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和品味。无论是欣赏寺庙的建筑和艺术品,还是参与佛教的法事,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信仰和内心的宁静。因此,不管是当地人还是游客,都可以来到承天寺夜晚游玩,感受到它带来的独特魅力和内心的平静。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三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资料
感受文章中描述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述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明白《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述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十分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这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2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看承天寺图片
三、听录音学朗读
四、学生整体感知1.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貌。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2.理解全文
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2、文中描述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述好不好,好在啊里?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述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六、重点探究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看待他的这种心境?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能够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情绪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先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塘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被贬之人,同样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样选取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记》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述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能够感受得到,能够说苏轼的心态要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八、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情绪。
九、课外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述,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情绪,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范文:
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
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寝,
上床安睡就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脉脉含情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从梦乡边缘乍醒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这良辰美景
该与谁共享共分
才不会任它空来虚设,辜负良辰
走着,走着
就来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想不到他也还未就寝
就邀他来
携手同行,共赏良辰月景
怀民,怀民……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瞧,这庭院积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横的一片藻荇
涤荡着你我的心灵
啊!
何时没有月亮?
却偏偏在此时照临!
何处没有竹柏?
却偏偏在此地留影!
怀民,怀民
如果没有两颗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这份纯真悠雅的闲情
我俩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四
【创意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同时创设富有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课堂。据此,本案在设计时要体现新课改理念,拟采用以读为基准,带动对文本的解读,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创设富有活力的开放型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述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述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构成语感。
2.品味探究,构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用心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用心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构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突破】
1.引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意境,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2.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深入对文本的解读。
教材分析与设想:
本文通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贬官之作,多悲情,即闲游,诣也是落寞之举。教科书,教参均持此观点,一般教师教学时当然要落入窠臼之中。解脱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变化反映到诗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励,关注民生而变为超旷放达。只言“自嘲,自慰,自叹”之闲,却无视“自得”之闲,似乎不能给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的学生以精神上的高层熏陶和启悟。真是怎一个“闲”字了得!
故我在教学中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想抓住“闲”字“乐”字作一探究,看能否讲出新意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猜人物激趣,导入新课
猜人物。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就应说是十分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这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期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那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显示)
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2.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名家朗读录音,领悟。(师读,故意读掉“闲”字)
5.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6.朗读挑战赛:播放《春江花月夜》。
我来跟名家比一比,男女生各选一位代表来挑战,其余同学用你的掌声来打打分。
7.男女生齐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8.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9.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10.课件显示:我这样概括文意:
苏轼,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在的月光下夜游,他觉得。
三、研读及赏析(课件显示)
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试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简要谈谈你的理解。(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四.探究与感悟
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苏轼是“闲人”么?
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课件穿插显示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明确:贬谪的落寞(自嘲),自遣的达观(自慰),赏月的欣喜(自得)……
五、拓展延伸。(课件显示)
结合实际,联系本文学后体会,任选角度,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
六、小结。背诵
师:此刻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课件显示)
1.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师:(课件显示:播放《春江花月夜》)师: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期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生(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齐背课文。
补充:余秋雨《东坡突围》片段
七、作业设置:(课件显示)
1.请收集:有关写月的诗词名句。
2.请选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八: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五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应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
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这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
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检查预习状况。Ppt出示: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准确解释: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遂至
怀民亦未寝步于中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流利翻译: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和《狼》中的“盖以诱敌”;区别“行”“步”与“走”的含义;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一句要如实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1.请一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
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情绪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貌再读一遍课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5.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过渡: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四、品读作者之快乐
1.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教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2.学生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
3.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①月色入户
那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就应解释为拟人化的“走入”“进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苏轼(残月,冷月,缺月,孤月,圆月,明月,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着他或悠闲或炽热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会放下一个完美的秋夜的;“她明白,一颗懂得美的心,绝不轻易在无边风月里合上外壳”。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
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但是苏轼找到了能够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点拨:那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探讨:那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
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
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师生对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先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所以那里适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究作者的快乐。
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追问:为什么苏轼没有用语气词?
明确: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这种曲折动人的描述和特殊的行文顺序中,不需加语气词。而且不加语气词,更能体现文言的简洁与韵味。
4.小结: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
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再读全文,展现这份曲折流动、摇曳多姿的快乐。
五、探寻“闲人”之魅力
1.应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
3.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适时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应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应对逆境、率性应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3.请你以苏轼的身份,用适宜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
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一丝自嘲——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但此时此刻,在这个完美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4.拓展: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字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东坡志林西江月》
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5.总结结: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应对逆境、智慧应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六
(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1.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
2、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3.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完美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4、首先,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屏幕显示: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老师读完了,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屏幕显示: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
(生大声朗读课文。)
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
(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评评她读得怎样样?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到位。还有一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齐读这句话两遍。)
师: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一齐来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可老先生满口“之乎者也”,我们还得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师:首先,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若还有不明白的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屏幕显示: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生翻译,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明白“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那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
师:还有问题吗?(生摇头。)
师:那老师有几个句子想考考大家,敢迎接挑战吗?
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样翻译?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先是竹柏的影子。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回答得十分好!可学古文只理解了字词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家就课文资料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你最想问的问题。
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空明。(板书——月色:空明)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庭院中波光一片,原先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先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师: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
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常言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一篇文章按十分计算的话,朗读给人的美感能够到达七分。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月光之美表现出来,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女生美读;男生美读。)
师:哪组同学能解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生1:此时的他被贬黄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夜晚赏月正好能够消磨时间。
师(问提出此问题的同学):你对他的说法满意吗?
生2(提出问题者):不太满意。
师: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2: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证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听课老师及同学为她鼓掌。)
师:你很有思想,回答十分精彩!
师:那大家明白他为什么被贬黄州,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如何吗?
(生摇头。)
师:老师那里有一则材料,(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一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能从文中找到体现他“闲”的句子吗?
生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生3:“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生4:写月色的句子最能体现他的“闲”。
师:大家想想那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齐):不是!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1:空闲。
生2:闲暇。
生3:清闲。
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生沉思、摇头)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4:悠闲、闲适。
生5: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情绪,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把这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生1:乐观用心向上。
生2:从容应对苦难。
生3:豁达乐观。
生4: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板书——闲人:豁达)
师:请大家背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生认真背诵课文。)
师:背得怎样样了?
(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齐背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生有感情的进行背诵。)
师: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背诵的如此流畅,真了不起!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听课老师及学生鼓掌。)
师: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你明白他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在哪个时期真正构成并成熟的吗?
(生摇头。)
师:就是在被贬黄州时。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屏幕显示余秋雨的这句话)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到达了自己创作的巅峰!应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应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用心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应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应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屏幕显示:应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以前读文章,见到描述月亮的句子,总以为是表达思乡之情的。这天,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才明白月亮也能传达豁达乐观的情怀。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
生2: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3: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掌声)
生4: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就应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掌声)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个性感动。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完美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应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