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的教案设计【实用3篇】
《手指》的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探索手指的奥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手指的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和实践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
1. 手指的结构和功能。
2. 探索手指的灵活性和力量。
3. 手指的协调运动。
教学准备:
1. 图片或模型展示手指的结构。
2. 实验装置:一些小球、橡皮筋等。
3. 实验材料:几个小物体、计时器。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提问:手指有什么特点?手指的功能是什么?
2. 展示手指的结构图片或模型,解释手指的结构和功能。
步骤二:实践探索手指的灵活性和力量
1. 将桌上放置一些小球,要求学生用手指将小球一个一个地捡起并放入盒子中,计时比赛,观察谁的速度最快。
2. 给学生几个橡皮筋,要求他们尽可能地用手指将橡皮筋拉开,观察谁的力量最大。
步骤三:实验探究手指的协调运动
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几个小物体。
2. 每组选择一位学生,将小物体放在桌上,该学生使用手指将小物体一个一个地拿起,放入一个容器中。
3. 计时比赛,观察哪个小组的学生能够更快地完成任务。
步骤四:总结归纳
1. 学生总结手指的结构和功能。
2. 引导学生思考手指的灵活性、力量和协调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索手指的其他奥秘。
2. 鼓励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深入学习手指的结构和功能。
评估方式:
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完成反思性作业,回答问题:手指的结构和功能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性?
《手指》的教案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手指的艺术创作
教学目标:
1. 通过手指的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手指的认知和尊重。
教学内容:
1. 手指的形状和线条。
2. 手指的颜色和纹理。
3. 手指的表达和创作。
教学准备:
1. 素描纸、彩色纸、颜料、画笔等绘画材料。
2. 讲解材料:图片或视频展示手指的艺术创作作品。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 展示手指的艺术创作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 提问:你觉得手指在艺术创作中有什么特别之处?
步骤二:观察手指的形状和线条
1. 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注意手指的形状和线条。
2. 学生用铅笔或绘画材料画出手指的形状和线条。
步骤三:观察手指的颜色和纹理
1. 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注意手指的颜色和纹理。
2. 学生用颜料或彩色纸剪纸等材料,创作手指的颜色和纹理。
步骤四:表达和创作手指的艺术作品
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绘画、剪纸、雕塑等),创作手指的艺术作品。
2. 学生可以表达手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或者表达对手指的感激之情。
步骤五:展示和分享
1. 学生展示自己的手指艺术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鼓励彼此的努力和创造力。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欣赏手指的艺术之美。
2. 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了解更多关于手指艺术创作的作品和技巧。
评估方式:
1. 观察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完成反思性作业,回答问题:你通过手指的艺术创作,有何收获和感受?
《手指》的教案设计 篇三
《手指》的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手指》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找出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语言特点,在写作中也能应用。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并能在日后的写作中熟练运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把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特点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能在今后的写作中自觉运用。
四、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手指的名称,来历,故事传说等资料。
2.手影戏片段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同学们,认识手指吗?伸出你的手,告诉老师这五根手指分别叫什么?知道它的来历吗?(手指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却很少,这样的提问目的就是激发大家的兴趣)
2.同学们,你了解手指吗?它们的作用,特点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并不是要考查学生倒底会不会,而是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注意,引起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3.同学们,对于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果能认真地去观察和思考,就会有意外的发现。丰子恺就是这样一位作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吧。
(二)明确自学目标,自读报自悟
出示阅读要求(因为是阅读课文,所以以学生自学为主)
1.反复阅读,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可在书上空白处写一写点评;还有哪些内容你读不懂或有疑问,做上标记。
学生自学,老师要巡视,初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交流自学收获(假设学生可能的收获,要善于引导学生抓重点,不可离题千里)
1.每根手指的特点和作用。(谁更重要呢?初步认识)
2.作者的语言特点(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指导学生认真体会这样一来写的好处,展开联想——读着这些话你想到了什么?重点体会)
3.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归纳整理,突出重点
1.作者对于五根手指的态度是怎样的?(课文最后一句话,比第一次感受更深)
2.放手影戏片段谈体会。(精彩。五根手指协调一致,才这样精彩。再一次加深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三)拓展运用
1.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能够使描写更生动,更耐人寻味,更能吸引读者,请同学们再读大拇指一段,认真体会。
2.你能描写一下春天的景色吗?注意,请运用拟人的写法。
[教学反思]
最近在网友的博客中常看到这样的感受和评价,“教的好不如学的好”。别看只有这么几个字,却包涵着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对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的独特见解。仔细琢磨一下,味道还挺足。
一堂好课应是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效果,而不是教师教的多么精彩,因为课堂不是演讲会,教师不是演讲家,学生不是听众。此一味。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不是自顾自地完成备课任务,而是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自觉地学习。备课,情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此二味。
在课堂中教师要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而不仅是知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在课内而是在课外。是靠课外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提高的,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此三味。
知识的传授是有一定规律性的,教师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最终实现自主学习。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此四味。
总之,一堂好课就应该处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处处是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