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推荐3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一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为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教案将围绕牛顿第一定律展开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简单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原理,强调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实验演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观察小车在不同的表面上运动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在光滑表面上的运动状态与在粗糙表面上的运动状态有何不同。

4. 实践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些现象。例如,为什么在突然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斜?

5.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然后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

6. 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天、汽车工程等。

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深入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和应用,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物理和科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二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物理学中有重要的作用,还在生活中有很多实际应用。本教案将围绕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展开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定律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方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展示一些实际例子,如为什么在公共汽车突然启动时,站立的乘客会向后倾斜?

2. 讲解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在其中的应用原理和解决方法。例如,为什么在转弯时,摩托车需要倾斜?

3. 实践模拟: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操控模型或进行虚拟实验,模拟一些实际情况,观察并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如,利用模型车和不同形状的轨道,让学生观察车辆在不同轨道上的运动状态。

4. 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例如,为什么在火车上行走时需要扶着扶手?

5.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然后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

6. 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体育运动、交通规划等。

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面对各种实际问题时提供帮助。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三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

  2.明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

  3.明白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二、教学资料剖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惯性定律的资料及导出过程,强调它在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科学的发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背景,同时,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又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本节课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的概念。

  本节课教学难点:

  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

  电化教室、“3.1牛顿第必须律.”ppt”文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播放视频剪辑《汽车事故实验》,在视频剪辑中,我们看到撞车后假人和车子的运动状况.我们要讨论的是,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

  人和车子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要讨论这个问题,务必明白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

  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著作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

  二.正课

  1、历史的回顾.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但是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演示实验: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在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根据这类经验事实得出结论说:务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年内,动力学一向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7世纪,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才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教师对亚里士多德做简单的介绍,以培养学生对科学家们的热爱。

  1.2伽利略(Galileo)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若阻力十分小,物体将做什么运动呢

  课件演示实验:物体沿气垫导轨的运动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设计最高时速430公里/小时.

  若阻力减少到零,状况又会怎样呢

  计算机模拟实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结论: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持续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而水平桌面上推物体物体动起来,不推物体就不动,正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物体改变了运动状态,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对伽利略进行简单的介绍。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

  1.3笛卡儿(Descartes)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先的方向.

  讲解: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他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的知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牛顿第必须律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

  2.1资料

  一切物体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上”.

  学生讨论:牛顿第必须律的含义.

  2.2含义

  2.2.1我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中,物体不受力的状况是没有的.物体受平衡力时,或者说合力为零时的状况跟不受力的状况是相同的.

  2.2.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2.2.3一切物体都有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3、惯性

  3.1定义

  物体的这种持续原先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情景介绍并回映本课开头的视频: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

  当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后面倾斜.当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前面倾斜.

  提问:在视频《汽车事故实验》实验的剪辑中,当车撞到墙时,假人为什么会从车子中往前飞出。并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2性质

  3.2.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3.2.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讲解:天上的飞机、地上的汽车、羽毛都具有惯性.

  3.2.3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

  如:课件演示惯性炮实验,从而让学生明白质量小的物体惯性也小,用很小的力就能把静止的空气变成运动的空气。

  三.小结

  1.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

  2.历史上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教会对伽利略的迫害.

  3.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及含义.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作业

  1.教科书:P75.问题与联系1、2、3

  2.教科书:P74.科学漫步

  [板书设计]

  1

、历史的回顾

  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务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1.2伽利略(Galileo)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1.3笛卡儿(Descartes)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先的方向.

  2牛顿第必须律

  2.1资料

  一切物体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2含义

  2.2.1物体不受外力时,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2.2.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2.2.3一切物体都有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3惯性

  3.1定义

  物体的这种持续原先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2性质

  3.2.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3.2.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3.2.3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教学资源: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尝试研究物理学并给出“物理学”这一

  名称的人。他生活在古希腊礼貌发展的鼎盛期。从17岁开始,跟

  随大哲学家柏拉图一向学习了20年。

  亚里士多德力图以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这

  是他的进步之处。但由于当时研究物理学只是依靠直觉和思维来

  进行,所以他的很多关于物理方面的论述,显然这天看来是错误

  的,然而在当时,能够摆脱神的意志,个性是构成一套自圆其说的体系,这是很不简单的。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没有现成的根据,没有可照抄的模

  式。我是一位开拓者,所以我是渺小的。我期望读者诸君能够承认我已成就的,原谅我所未能成就的。”

  亚里士多德几乎在每一个科学领域(如:植物、动物、天文

  、气象、数学和物理等)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学说对后世的西方思想和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点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古希腊思想家能够相比。

  公元前323年,马其顿王朝被希腊人推翻。亚里士多德也遭到不幸,失去了他苦心搜集的各种标本和资料,失去了他的全部书稿。第二年,在极度失望的状况下,这位科学的始祖饮毒而死。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句名言:“我敬爱柏拉图,但我更爱真理。”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当今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

  “让柏拉图与你为友,

  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

  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

  伽利略,著名意大利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是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融会贯通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三门科学的科学巨人。伽利略是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科学上的成就与他首创的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不开。他对物理规律的论证十分严格,这个论证过程可概括为:

  观察-假说-数学分析、推论-实验验证……

  他不但亲自设计和演示过许多实验,而且亲自研制出不少技术精湛的实验仪器,例如浮力天平、温度计、望远镜、显微镜等。他倡导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把实验事实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用实验检验理论推导,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具有严密逻辑理论体系的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爱因斯坦为之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使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二):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及好处;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明白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透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构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透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构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透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必须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资料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持续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必须律的独立性和重要好处,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必须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必须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明白了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必须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资料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构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透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必须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此刻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齐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必须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务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理解,并维持了近两千年。

  设问:我们此刻明白,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

  2.质疑假设,科学猜想

  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就应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①现象: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

  设问: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

  他改变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平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结论:滚动的球停下来,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③假设: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

  ④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

  过渡: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双斜面实验。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双斜面实验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

  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观察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最高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如何变化?

  2.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沿斜面滚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③将右斜面放平,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

  (2)动画模拟

  (老师扮演伽利略,学生扮演小球。)

  伽利略:小球先生(小姐),如果没有摩擦,你会爬上什么高度呢?

  小球:我会搭乘梦想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爬上原先的高度。

  伽利略;如果我减小右斜面的倾角,你还会爬到原先的高度吗?

  小球:梦想有多高,我就能够爬多高,只是我要走的路程更长了。

  伽利略:如果我继续减小右斜面的倾角呢?

  小球:我心依旧,只是又多了一段山水之程。

  伽利略:如果我把右斜面放平,你还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前行吗?

  小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选取了高度,留给世界的便只能是背影。

  播放周杰伦的《蜗牛》节选: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留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期望同学们像小球一样怀着梦想,沿着人生的轨道一步一步往前行!总有一天,你有属于你的天!

  过渡: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

  (3)理想实验的魅力: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透过可靠的实验事实,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方法。

  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不能实现的地方,思维向前一步。

  这种方法十分了不起!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评价实事求是,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2000多年,物理学徘徊不前;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只经历300多年,物理学的大厦初步建立,大师辈出。这都得益于伽利略首创的实验研究方法。

  过渡:透过双斜面理想实验,伽利略得出了结论。

  (3)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回顾、思考:

  ①静止的车、足球为什么运动起来?

  ②运动的车、足球为什么会停下来?

  ③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问:运动状态是用什么物理量描述?

  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推、拉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摩擦阻力。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脚的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草地的摩擦阻力。

  过渡: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4.补充完善,构成定律

  (1)笛卡尔的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持续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持续在直线上运动。这应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笛卡尔补充了物体不受力时持续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渡:1642年,伽利略逝世,1643年牛顿在英国诞生。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牛顿把伽利略、笛卡尔的正确结论总结成为牛顿第必须律,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2)牛顿第必须律:一切物体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过渡:此刻我们来理解定律。

  (三)理解定律,了解惯性

  思考:牛顿第必须律中论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1.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不受力,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运动状态变化,物体必须受到力的作用。

  思考:物体不受力时“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能不能透过实验验证呢?

  不能。由于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许多阻力很小的现象能够帮忙我们理解牛顿第必须律。

  2.阻力很小的现象:冰壶

  从视频能够看出,冰壶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几乎不变,直到碰上另一个冰壶。

  思考:定律中还论述了什么呢?

  3.惯性:

  ①概念:物体持续原先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设问: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

  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由于惯性,物体会抵抗速度的改变,从而使速度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比如汽车紧急刹车时不会立即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②一切物体有惯性,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物体惯性大,“本领”大,运动状态难改变;物体惯性小,“本领”小,运动状态易改变。

  思考并猜想:物体的惯性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游戏:用嘴吹书

  提起书,用最大力气吹垂下的封面;用手提起封面,用最大力气吹垂下的书。

  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吗?

  ③惯性与质量: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为kg。

  在初中质量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此刻进一步从惯性的角度认识了质量;以后还要从物体间的引力认识质量。

  过渡:此刻,就能够解释撕纸游戏了。

  (四)再设情景,规律应用

  1.思考:怎样解释撕纸游戏?

  有夹子,增大了中部的质量,增大了惯性。当迅速撕开两边时,中部仍持续静止状态,所以撕成三截。无夹子,中间纸条惯性很小,静止状态易改变。由于撕开纸条的力左右有差异,所以撕成两截。

  过渡:了解了惯性的知识,我们还能用它决定是非。

  2.美国空军UFO档案记载,1952.12.6黎明前,一架B29轰炸机在墨西哥湾上空训练时,一个很大的不明飞行物以4000km~15000km的时速靠近、经过、远离它。在目击描述中,不明飞行物能迅速增减速度,甚至还能骤然停止。

  思考:1.如果没有个性的装置,UFO骤然停止时,外星人飞行员的命运是怎样的?

  2.人们想象外星人持有惯性消除器,用来消除自身的惯性,以便应对速度的迅速变化,你怎样看?

  我们利用惯性的知识发现了UFO档案记载中的疑点。期望大家在遇到问题时利用所学知识,冷静分析。

  (五)课堂总结,课外探究

  1.了解了运动和力关系的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是开拓者。伽利略首创了理想实验方法;笛卡尔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牛顿提出了惯性、力、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2.体会了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3.深入理解了牛顿第必须律,明白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4.之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牛顿第必须律。没有哪一个定律是终极真理,物理学的大厦永不封顶,还等待你们为它添砖加瓦!

  课外探究:有人说刘谦的螺丝魔术颠覆了牛顿第必须律:不给螺帽力的作用,螺帽也能运动起来。你怎样看?请在百度中搜索“刘谦螺丝魔术揭秘”,弄清刘谦螺丝魔术的原理。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及好处;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明白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透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构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透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构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透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透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必须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此刻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齐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必须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务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理解,并维持了近两千年。

  设问:我们此刻明白,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

  2.质疑假设,科学猜想

  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就应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①现象: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

  设问: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

  他改变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平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结论:滚动的球停下来,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③假设: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

  ④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

  过渡: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双斜面实验。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双斜面实验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

  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观察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最高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如何变化

  2.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沿斜面滚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③将右斜面放平,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

  思考:

  1.如果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会停下来吗

  2.如果没有摩擦,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将滚到哪里去呢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无摩擦,右斜面足够长)

  右斜面固定摩擦越小,球滚得越高球将滚上原先的高度

  减小右倾角球沿斜面滚得越远球沿斜面滚得越远,一向滚到原先的高度

  放平右斜面球滚得最远球将一向滚动下去

  过渡:此刻透过动画来模拟没有摩擦阻力时小球的运动。我们为动画配了一段话剧。

  (2)动画模拟

  (老师扮演伽利略,学生扮演小球。)

  伽利略:小球先生(小姐),如果没有摩擦,你会爬上什么高度呢

  小球:我会搭乘梦想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爬上原先的高度。

  伽利略;如果我减小右斜面的倾角,你还会爬到原先的高度吗

  小球:梦想有多高,我就能够爬多高,只是我要走的路程更长了。

  伽利略:如果我继续减小右斜面的倾角呢

  小球:我心依旧,只是又多了一段山水之程。

  伽利略:如果我把右斜面放平,你还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前行吗

  小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选取了高度,留给世界的便只能是背影。

  播放周杰伦的《蜗牛》节选: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留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期望同学们像小球一样怀着梦想,沿着人生的轨道一步一步往前行!总有一天,你有属于你的天!

  过渡: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

  (3)理想实验的魅力: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透过可靠的实验事实,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方法。

  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不能实现的地方,思维向前一步。

  这种方法十分了不起!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评价实事求是,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2000多年,物理学徘徊不前;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只经历300多年,物理学的大厦初步建立,大师辈出。这都得益于伽利略首创的实验研究方法。

  过渡:透过双斜面理想实验,伽利略得出了结论。

  (3)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回顾、思考:

  ①静止的车、足球为什么运动起来

  ②运动的车、足球为什么会停下来

  ③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问:运动状态是用什么物理量描述

  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推、拉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摩擦阻力。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脚的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草地的摩擦阻力。

  过渡: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4.补充完善,构成定律

  (1)笛卡尔的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持续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持续在直线上运动。这应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笛卡尔补充了物体不受力时持续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渡:1642年,伽利略逝世,1643年牛顿在英国诞生。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牛顿把伽利略、笛卡尔的正确结论总结成为牛顿第必须律,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2)牛顿第必须律:一切物体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过渡:此刻我们来理解定律。

  (三)理解定律,了解惯性

  思考:牛顿第必须律中论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1.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不受力,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运动状态变化,物体必须受到力的作用。

  思考:物体不受力时“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能不能透过实验验证呢

  不能。由于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许多阻力很小的现象能够帮忙我们理解牛顿第必须律。

  2.阻力很小的现象:冰壶

  从视频能够看出,冰壶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几乎不变,直到碰上另一个冰壶。

  思考:定律中还论述了什么呢

  3.惯性:

  ①概念:物体持续原先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设问: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

  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由于惯性,物体会抵抗速度的改变,从而使速度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比如汽车紧急刹车时不会立即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②一切物体有惯性,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物体惯性大,“本领”大,运动状态难改变;物体惯性小,“本领”小,运动状态易改变。

  思考并猜想:物体的惯性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游戏:用嘴吹书

  提起书,用最大力气吹垂下的封面;用手提起封面,用最大力气吹垂下的书。

  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吗

  ③惯性与质量: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为kg。

  在初中质量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此刻进一步从惯性的角度认识了质量;以后还要从物体间的引力认识质量。

  过渡:此刻,就能够解释撕纸游戏了。

  (四)再设情景,规律应用

  1.思考:怎样解释撕纸游戏

  有夹子,增大了中部的质量,增大了惯性。当迅速撕开两边时,中部仍持续静止状态,所以撕成三截。无夹子,中间纸条惯性很小,静止状态易改变。由于撕开纸条的力左右有差异,所以撕成两截。

  过渡:了解了惯性的知识,我们还能用它决定是非。

  2.美国空军UFO档案记载,1952.12.6黎明前,一架B29轰炸机在墨西哥湾上空训练时,一个很大的不明飞行物以4000km~15000km的时速靠近、经过、远离它。在目击描述中,不明飞行物能迅速增减速度,甚至还能骤然停止。

  思考:1.如果没有个性的装置,UFO骤然停止时,外星人飞行员的命运是怎样的

  2.人们想象外星人持有惯性消除器,用来消除自身的惯性,以便应对速度的迅速变化,你怎样看

  我们利用惯性的知识发现了UFO档案记载中的疑点。期望大家在遇到问题时利用所学知识,冷静分析。

  (五)课堂总结,课外探究

  1.了解了运动和力关系的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是开拓者。伽利略首创了理想实验方法;笛卡尔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牛顿提出了惯性、力、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2.体会了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3.深入理解了牛顿第必须律,明白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4.之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牛顿第必须律。没有哪一个定律是终极真理,物理学的大厦永不封顶,还等待你们为它添砖加瓦!

相关文章

老人与海鸥教案(优选6篇)

老人与海鸥教案(一): 老人与海鸥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2、提高学生的审美潜力,培养他们的语感。 3、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
教案大全2018-08-05
老人与海鸥教案(优选6篇)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案(精彩6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参加过一些经典主题的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以提高知识、发展个性、愉悦生活、促进良好班风形成为目的。一个好的主题班会都需要包含哪些内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案,...
教案大全2015-03-04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案(精彩6篇)

《好朋友》教案【优质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好朋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好朋友...
教案大全2015-07-08
《好朋友》教案【优质6篇】

大班国庆节绘画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国庆节绘画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
教案大全2012-04-07
大班国庆节绘画教案(通用6篇)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精简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
教案大全2011-08-09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精简6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经典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三篇】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取胜,《水浒》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小编整理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林教头风雪...
教案大全2015-03-05
人教版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经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