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案(精简6篇)
怀念母亲教案 篇一
标题:母爱如春——怀念母亲的教导
导学目标:
1. 通过回忆母亲的教导,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深厚。
2.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感恩母爱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母亲的教导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准备:
1. 母亲的照片或画像。
2. 学生的母亲写真或简短文字描述。
3. 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5分钟)
教师展示母亲的照片或画像,引起学生对母亲的思考和回忆。教师可以分享自己与母亲的美好回忆,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对母亲的回忆和感受。
Step 2:回忆母亲的教导(10分钟)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教导。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母亲给予的重要教育。学生可以用简短的文字描述或口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Step 3:分享母亲的教导(15分钟)
学生将自己回忆的母亲的教导分享给同桌或小组成员,鼓励互相倾听和交流。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动上台分享自己的故事。
Step 4:探讨母亲的教导对我们的意义(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教导对他们的成长和生活有何影响。学生可以从道德品质、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Step 5:如何将母亲的教导运用到日常生活中(15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如何珍惜亲情、如何感恩母亲的付出、如何对待他人等。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可以通过口头表达、写作、绘画等方式。
Step 6: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和深厚,鼓励学生珍惜亲情、感恩母亲的教导。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出一张自己与母亲的合照,并用一段文字描述母亲对自己的教导和影响。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一位妈妈朋友,进行采访和交流,了解他们对母亲的教导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可以用文字、录音、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在班级中分享。
怀念母亲教案 篇二
标题:母爱永恒——怀念母亲的教导
导学目标:
1. 通过感受母亲的教导,使学生了解母爱的无私和奉献。
2. 培养学生尊重和关爱母亲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母亲的教导传承和发扬光大。
教学准备:
1. 学生的母亲写真或简短文字描述。
2. 彩色纸、彩色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5分钟)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的母亲的写真或文字描述放在桌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在心中默默感受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情感。
Step 2:感受母亲的教导(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和回忆,用一两句话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导和影响。鼓励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
Step 3:制作母亲的教导卡片(20分钟)
教师发放彩色纸、彩色笔、剪刀和胶水,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写在纸上,并制作成卡片的形式。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和装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Step 4:交流分享(15分钟)
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母亲的教导卡片交给同桌或小组成员,鼓励互相欣赏和分享。学生可以选择展示自己的卡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Step 5:传承母亲的教导(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母亲的教导传承和发扬光大。学生可以用文字、绘画、视频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Step 6: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母爱的无私和奉献,鼓励学生尊重和关爱母亲的教导。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家中做一件能够表达对母亲教导的小礼物,可以是一张卡片、一幅画、一个小手工制品等,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一位长辈或老师,进行采访和交流,了解他们对母亲的教导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可以用文字、录音、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在班级中分享。
怀念母亲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向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学生阅读后谈体会
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此刻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我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学生把自我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此刻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能够。
1、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评价学生的板书,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学生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但是,自我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明白是为什么”,我们一齐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学生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之后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明白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仅是自我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学生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师:一般我们在哪些状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一样,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学生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诗文、名言,抒发感情。
师:关于母亲,关于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明白哪些?
学生交流。
师:十分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明白,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必须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学生写完后,配乐朗诵自我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学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学生板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六、教学反思
平时备课喜欢到网上去查找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课“搬”到自我的课堂,进行“移植”,大多时候都能找到我和学生共同提高的幸福感。
去年我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要上《怀念母亲》一课了,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实录来。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等等。于是我决定模仿闫老师的课堂实录设计教学《怀念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因此,我既用它来引出课题,同时又把它当作学生感悟“怀念之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有效使用。
在理解课文资料时,我让学生由词入句逐步理解,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由“频来如梦”引出对母亲的思念,由对生母的怀念引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读相关段落,用自我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透过朗读把自我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我在文本中获得感知。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一样,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永远是真挚的。
怀念母亲教案 篇四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防止等词语。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交流生字词。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4、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祖国母亲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二句,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三句,有感情地读。
2、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3、“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课后作业。
怀念母亲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然而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祖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然而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然而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