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实用3篇】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 篇一
标题:培养小班幼儿安全意识的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
教学目标:
1. 培养小班幼儿正确识别陌生人的能力。
2. 培养小班幼儿拒绝与陌生人走动的能力。
3. 培养小班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1. 图片或卡片,包括不同类型的人物图片,例如警察、医生、家长等。
2. 走廊或室外空间。
教学活动:
1. 导入活动:与幼儿一起观察图片或卡片,让他们识别不同的人物。引导幼儿讨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人物。
2. 引入主题:提问幼儿是否知道什么是陌生人,并与陌生人见面是否安全。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讲解规则:简单明了地告诉幼儿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即使对方说了什么好话或给了礼物。解释陌生人可能对他们造成危险,并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陌生人骗局。
4. 角色扮演:教师与一名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陌生人试图引诱幼儿跟他走。教师示范如何拒绝陌生人,并引导幼儿一起练习。
5. 安全标识:教师带领幼儿辨认身边的安全标识,如交通信号灯、斑马线等。解释这些标识的含义,并与幼儿讨论如何利用这些标识来保护自己。
6. 室外活动:带领幼儿到走廊或室外空间进行活动。教师模拟陌生人试图引诱幼儿跟他走,幼儿需要根据所学知识正确行动,即不与陌生人走动,并尽快找到教师或其他熟悉的大人寻求帮助。
7. 结束活动:回到教室后,与幼儿讨论他们在活动中的观察和体验。强调正确应对陌生人的重要性,并再次强调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
拓展活动:
1. 角色扮演:安排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遇到陌生人的情况,并让他们展示正确的应对方式。
2. 安全标识观察:带领幼儿到社区或学校周围观察各种安全标识,让他们进一步理解这些标识的作用。
3. 绘画活动:让幼儿绘制自己与陌生人见面时的正确行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通过这个社会活动教案,小班幼儿将能够正确识别陌生人并学会拒绝与陌生人走动。同时,他们将培养出自我保护的意识,为今后的安全成长奠定基础。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 篇二
标题:通过游戏和讨论培养小班幼儿的安全意识
教学目标:
1. 培养小班幼儿正确辨认陌生人的能力。
2. 培养小班幼儿拒绝与陌生人走动的能力。
3. 培养小班幼儿通过游戏和讨论学习有关安全的知识。
教学准备:
1. 图片或卡片,包括不同类型的人物图片,例如警察、医生、家长等。
2. 玩具或人物模型,例如玩具车、娃娃等。
教学活动:
1. 导入活动:与幼儿一起观察图片或卡片,让他们识别不同的人物。引导幼儿讨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人物。
2. 引入主题:提问幼儿是否知道什么是陌生人,并与陌生人见面是否安全。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游戏活动:安排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模拟不同情境下遇到陌生人的情况。教师扮演陌生人,幼儿需要根据所学知识正确行动,即不与陌生人走动,并尽快寻求帮助。
4. 图片讨论:展示不同类型的人物图片,引导幼儿讨论他们认识的人物,并区分陌生人和熟悉的人。教师引导幼儿提出问题,例如“什么时候可以与陌生人说话?”、“什么时候不可以跟陌生人走?”等,鼓励幼儿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5. 玩具游戏:使用玩具或人物模型,教师模拟陌生人试图引诱幼儿跟他走。幼儿需要根据所学知识正确行动,即不与陌生人走动,并寻求帮助。
6. 结束活动:与幼儿讨论他们在活动中的观察和体验。强调正确应对陌生人的重要性,并再次强调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
拓展活动:
1. 安全标识观察:带领幼儿到社区或学校周围观察各种安全标识,让他们进一步理解这些标识的作用。
2. 绘画活动:让幼儿绘制自己与陌生人见面时的正确行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 家庭作业: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应对陌生人的情况,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策略。
通过这个社会活动教案,小班幼儿将能够正确辨认陌生人,并学会拒绝与陌生人走动。同时,他们将通过游戏和讨论学习有关安全的知识,为今后的安全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 篇三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
2.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1.请两位幼儿不认识的阿姨扮演陌
2.巧克力、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讲故事《小猴子和陌生人》
故事大意:一天,小猴子和妈妈去公园玩,幼儿学习网小猴子特别高兴,一个陌生人走到它面前,说带它去买火车侠,小猴子就跟着陌生人走了。结果陌生人把小猴子带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小猴子再也回不了家了,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2.组织幼儿讨论
(1)小猴子跟谁走了?
(2)什么是陌生人?
(3)它怎么会跟陌生人走的呢?
(4)结果怎样了?
(5)小朋友能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话?
(6)为什么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小结:陌生人里有一些是坏人,坏人会用好吃的食物、有趣的玩具,或者说好听的话骗小孩,把小孩拐走,使小孩再也不能回自己的家。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跟陌生人走。
3.情境练习:学习一些应对陌生人的方法
情境一: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进来,对某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今天没有空来接你了,让我来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教师提示:
(1)你认不认识她?
(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相信她的话?
(3)小朋友都来想一想:XX应该对这位陌生人说什么?(让幼儿练习)
情境二:表演“不上陌生人的当”。
教师提示:陌生人给你的东西能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为什么不能?陌生人说带你去好玩的地方能不能去?
4.活动结束。提醒幼儿在外不要离开集体或成人单独活动,遇到陌生人时,不能轻信他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