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公开课教案【经典3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公开课教案 篇一
标题:探究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10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思考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有关自然和环保的词汇。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
1. 让学生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理解对话中小苗与大树的互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a. 小苗和大树之间互相传递了哪些信息?
b. 为什么大树能够帮助小苗?
c.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Step 3 口语表达(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扮演小苗和大树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
2. 鼓励学生在对话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Step 4 环保行动(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保护环境。
2. 鼓励学生制定个人环保计划,并在班级内分享。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公开课教案 篇二
标题: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1. 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10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生态平衡失衡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生态平衡的思考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有关生态平衡的概念。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
1. 让学生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理解对话中涉及到的生态平衡的问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a. 什么是生态平衡?为什么生态平衡重要?
b.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中出现了哪些生态平衡的问题?
c. 如果生态平衡被破坏,会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Step 3 写作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以小苗的角度,写一篇关于生态平衡重要性的短文。
2. 鼓励学生在文章中结合实际案例和自己的观点,阐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Step 4 环境观察(10分钟)
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进行环境观察,让他们发现和记录生态平衡的现象和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善和保护这些生态平衡。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1. 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和环境观察的收获。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宣传推广。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公开课教案 篇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学习目标
认知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安排同学列出自身喜欢的课外书
清单.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俺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协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俺的感受
季先生的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身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俺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身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①向大家介绍自身最喜欢的书。
②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利用课余时间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