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精简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数的认识与数的排序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数的概念,认识0-100的数。

2. 培养学生对数的排序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0-100的数。

2. 学生能够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数。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

2. 数字排序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5分钟)

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数量,让学生发现物体的数量是可以用数来表示的。

2. 通过举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数的重要性和用途。

二、数的认识(15分钟)

1. 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0-100的数,并进行读写练习。

2. 引导学生观察数的规律,如个位数变化,十位数变化等。

三、数的排序(30分钟)

1. 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数。

2. 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大小关系,进行排序练习。

3. 给学生分发数字排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 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谁能最快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数。

2.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五、课堂总结(10分钟)

1.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数的认识和排序的方法。

2. 强调数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数的认识和排序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2. 鼓励学生多进行数的认识和排序的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简单加法与减法运算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加法运算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减法运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正确进行简单加法运算。

2. 学生能够正确进行简单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

1. 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

2.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5分钟)

1. 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数的认识和排序的内容。

2. 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简单加法运算(30分钟)

1. 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简单加法运算,并进行口头练习。

2.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的规律和运算方法。

三、简单减法运算(30分钟)

1. 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简单减法运算,并进行口头练习。

2. 引导学生观察减法的规律和运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 分发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五、课堂总结(10分钟)

1.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 强调加法和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2. 鼓励学生多进行简单加法和减法的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篇三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

  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一位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整理和复习

  我长高了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

  复习和整理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

  整理和复习

  看一看摆一摆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1,例1,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4、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相关文章

初中《落日的幻觉》教案(精彩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落日的幻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教学...
教案大全2016-05-05
初中《落日的幻觉》教案(精彩3篇)

《青蛙吃虫子》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蛙吃虫子》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大全2011-01-03
《青蛙吃虫子》教案(精选6篇)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精选3篇)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三篇】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小编整理了初中语文背影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背影教案1...
教案大全2013-01-04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精选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案及练习题【精选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案及练习题 【#三年级# 导语】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
教案大全2011-03-03
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案及练习题【精选3篇】

找春天教案【最新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春天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找春天教案 篇1【设计...
教案大全2012-01-07
找春天教案【最新6篇】

小班安全教育教案(精简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安全教育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小班安全教育教案 篇1活动...
教案大全2013-03-02
小班安全教育教案(精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