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的教案(优选3篇)

《六国论》的教案 篇一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哲学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这部著作以六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背景,通过对于六国的分析比较,揭示了政治的本质和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六国论》作为一种教学资源,通过教案的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六国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3.分析比较六国之间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状况。

4.思考《六国论》对于现代政治的启示和借鉴。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六国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2.分析比较六国之间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状况。

三、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

2.讲解:简要介绍《六国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如六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制度的分析比较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该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状况,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

4.展示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5.思考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六国论》对于现代政治的启示和借鉴,如政治制度的选择、国家发展的路径等。

四、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讲解法:结合PPT、板书等形式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容。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5.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比较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2.评价小组的展示内容和表达能力。

3.分析学生对于《六国论》的理解和思考程度。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六国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政治的理解和认识。

《六国论》的教案 篇二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哲学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这部著作以六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背景,通过对于六国的分析比较,揭示了政治的本质和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六国论》作为一种教学资源,通过教案的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六国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3.分析比较六国之间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状况。

4.思考《六国论》对于现代政治的启示和借鉴。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六国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2.分析比较六国之间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状况。

三、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

2.讲解:简要介绍《六国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如六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制度的分析比较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该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状况,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

4.展示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5.思考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六国论》对于现代政治的启示和借鉴,如政治制度的选择、国家发展的路径等。

四、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讲解法:结合PPT、板书等形式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容。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5.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比较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2.评价小组的展示内容和表达能力。

3.分析学生对于《六国论》的理解和思考程度。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六国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政治的理解和认识。

《六国论》的教案 篇三

《六国论》的教案

  导语:《六国论》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x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国论》的教案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

  2、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例句;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4、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推断词语的用法;

  2、理解本文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文言词语的比较运用,翻译语句;

  2、从理解背诵中学会议论文的论证结论。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法、自主学习攻克难点、练习法巩固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苏洵有关知识与背景;

  2、学习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以旧知识导入:贾谊《过秦论》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立场上分析历史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劝当时的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六国论》,作者苏洵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政治主张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国论》。

  二、解题与作者介绍:

  1、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以贿赂秦国导致颠覆的历史教训,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积极抵抗,奋发自强。用的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八大家是指“韩柳”“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的散文特点:见解精辟, 观点鲜明, 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雄奇中富有变化。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②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赂lù 六国互丧sàng 耶yé 获邑yì 厥jué 暴pù霜露 荆jīng棘jí 草芥jiè 安寝qǐn 弥mí繁 颠覆fù 与 yǔ嬴yíng 洎jì 谗chán 邯hán郸dān 胜负之数shù 当tǎng与秦相较 处chǔ秦革灭殆dài 下咽yān 为wéi国者为wéi积威 “盖”还可用作连词,起说明原因的作用,后面的句子是前面句子的原因。

  A、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故曰弊在赂秦也。邑:小城镇。城:大城池。所亡:所丢失的土地。患:担心的。固:本来。厥: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举:都。然后:这样以后。厌:通“餍”,满足。弥、愈:更加。判:确定,断定。颠覆:灭亡。固:本来。事:侍奉。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 ) 2、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才)

  3、举以予人 ( 拿,把) 4、以地事秦 ( 用)之:1、较秦之所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2、秦之所大欲(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而: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3)古今异义:其实:它实际上。 祖父:祖辈和父辈。至于:到……的结局。

  成语:如弃草芥:抱薪救火终:最后。与:亲附、亲近。既:已经。免:幸免。义:坚持正义。速:招致。再:两次。洎:等到。谗:小人的坏话。殆:几乎。智力:智谋和力量。向使:假如。数、理:天数,命运。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形容词作动词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3、特殊句式: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 洎牧以谗诛③齐人勿附于秦 ④斯用兵之效也

  事:侍奉。势:形势。为:治理。故事:旧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以趋于亡。以:而。其势弱于秦于:比。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苟以天下之大以:凭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介后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 五、总结本文的基本文言知识:

  其实:它实际上。 祖父:祖辈和父辈。至于:到……的结局。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 3、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形容词作动词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故曰弊在赂秦也。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⑤斯用兵之效也。①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 ③其势弱于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洎牧以谗诛。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以”后省“之” 至丹以荆卿为计:“荆卿”后省略动宾词组“刺秦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

  讨论:(1)、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论证。

  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得出结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先祖父……理固宜然”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岂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得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小手拍拍》(经典4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小手拍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
教案大全2017-05-02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小手拍拍》(经典4篇)

中班语言《我的妈妈》教案【最新3篇】

活动设计背景 1.布置我的家,孩子对妈妈的照片贴在主题墙上。 2.创设娃娃家游戏区,提供妈妈的衣服道具。 3,语言区角张贴称谓歌。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学会歌曲我的好妈妈。 2.让幼儿尽情想象表演妈...
教案大全2017-04-08
中班语言《我的妈妈》教案【最新3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案三篇(最新3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案三篇 【#一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
教案大全2019-04-01
小学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案三篇(最新3篇)

《论语》十则的教案示例(优质6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的教案示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案大全2015-09-06
《论语》十则的教案示例(优质6篇)

学前班班安全教案(精彩3篇)

一、说设计意图 厨房是幼儿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因为幼儿阶段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依然不够,家长十分不放心孩子进入厨房,害怕受到菜刀、火等危险物品的伤害。 其实世界各国幼教专家们认为孩子在厨房里能学到很多...
教案大全2019-02-02
学前班班安全教案(精彩3篇)

小学体育课《前滚翻》教案设计三篇【经典3篇】

小学体育课《前滚翻》教案设计三篇 【#教案# 导语】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前滚翻,因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基本动作,强调练习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
教案大全2017-07-08
小学体育课《前滚翻》教案设计三篇【经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