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案(精简3篇)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引言】
《皇帝的新装》是一部著名的童话故事,它讲述了一个骗子利用人们的虚荣心和羞耻心来欺骗皇帝的故事。本篇教案将以这个故事为基础,设计一堂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语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虚荣心和羞耻心对人们的影响。
【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内容和相关图片。
2.课堂活动:小组讨论、阅读理解题、角色扮演等。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故事
利用课件呈现《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和相关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
Step 2 阅读理解
提供几道与故事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来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Step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1.骗子是如何利用人们的虚荣心和羞耻心来欺骗皇帝的?
2.为什么人们都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皇帝的新装?
Step 4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重新演绎《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Step 5 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虚荣心和羞耻心对人们的影响,并展开讨论:
1.虚荣心和羞耻心在现实生活中会带来哪些问题?
2.如何避免受到虚荣心和羞耻心的影响?
【教学延伸】
1.让学生阅读其他类似的童话故事,比较其中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故事中的启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课堂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并通过阅读理解、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虚荣心和羞耻心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受到这些负面影响。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引言】
《皇帝的新装》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它揭示了人们追求虚荣和羞耻心的弱点。本篇教案将以这个故事为基础,设计一堂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道德教育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3.引导学生反思追求虚荣和羞耻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内容和相关图片。
2.课堂活动:小组讨论、道德思考题、角色扮演等。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故事
利用课件呈现《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和相关图片,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Step 2 道德思考
提出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道德思考题,让学生思考:
1.骗子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为什么人们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皇帝的新装?
3.虚荣心和羞耻心在现实生活中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
Step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于故事中的情况?
2.你们觉得如何才能避免受到虚荣心和羞耻心的影响?
Step 4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重新演绎《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Step 5 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追求虚荣和羞耻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并展开讨论:
1.你们觉得追求虚荣和羞耻心会带来哪些问题?
2.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虚荣心和羞耻心?
【教学延伸】
1.让学生阅读其他类似的童话故事,比较其中的道德寓意。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故事中的启示来塑造自己的道德观念。
【课堂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并通过道德思考、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追求虚荣和羞耻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应对自己的虚荣心和羞耻心。
皇帝的新装教案 篇三
皇帝的新装教案模板
设计思想:
这则童话故事寄寓着安徒生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的深深谴责和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学生大多对这则故事比较熟悉,但分析、理解思想内容时却仅能停留在“讽刺了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虚伪、愚蠢”上。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尝试的主要任务。因此,设计好导读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主旨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教学过程 :
一、教学目标 :
1、 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2、 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环节:
【一】导入 新课:
大家爱读童话故事吗?为什么呢?因为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同时在每一篇故事后蕴含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介绍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杰出的童话作家,一生共写成了160多篇童话。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三】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接龙复述课文:(出示投影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 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 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6、 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 最后结果如何?
(评析: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这些题,可以把全文内容提起来,并为下文分析人物特点、人物受骗原因做准备。)
【四】重点分析与训练:
(一)根据课文5-21段分析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
请看投影屏幕:1、课题是皇帝的新装,这件新装有何特点?这样的衣服你认为会不会存在?既然大家一读就知道新装是假的,为什么两个骗子还有那么大的胆子去骗皇帝?
2、皇帝一心想穿上这件新衣,为何没有一开始就亲自去看布料?当他亲自去了,面对空织机时有何心理活动?
3、 当他觉得老百姓的话似乎是真的时,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教师明确:因为皇帝虚荣、爱面子。他想:我是皇帝,我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撑下去。
4、请你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概括皇帝的特点。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评析:这四道题在难度上是有梯度的。第一题的第一、二问,学生都能答出,第三问和第二题就需要动动脑筋回答,而第三题只有个别好学生才能答出,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又富挑战性。)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一个愚蠢的皇帝。他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骗局前受骗就说明了他的愚蠢,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
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他每天只知道换衣服,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关心国家大事,人们说起他总是说:“皇上
在更衣室里。”一个虚伪的皇帝。他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不敢说出来。
一个可悲的皇帝。两个骗子用这么简单的骗局就能骗了他,而且他还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还要用衣服去检验,非常可悲。
这些正是皇帝的特点。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特点,才使这样简单的骗局成功,才导致了他可悲的下场。
(二)分析、归纳课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一下文中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出主题思想。
1、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却骗了许多人,其中第一个上当受骗的`人是老大臣。请大家想想:皇帝派老大臣第一个去看布料,是根据老大臣的什么特点?——理智,诚实。
2、“理智”的意思是什么?——有辨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
3、老大臣是诚实的吗?他说假话了没有?
4、老大臣明明什么也没看见,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回去却说了假话,他是理智的吗?那么是什么使他丧失了理智,或者说他怕什么?——怕别人说他是不称职的、愚蠢的。
(评析:这几道题的难度也有着一定的梯度。)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在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因此,自私、虚荣使老大臣说了假话。
5、再看第二个被派去的官员,面对同样的、世俗的压力,且有了前一个老大臣的“佐证”,他的选择会是什么?——说假话。
6、再看皇帝呢?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
教师明确:皇帝也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可以说:在同样世俗的压力下,皇帝自然而然地就说出了假话。
总结:皇帝、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等人都是在世俗的压力下,因为自私、虚荣才上当受骗,继而又去骗别人的。(板书)
7、但最后还是有人说出了真话,是谁? ——一个孩子。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
明确: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这种没有私心杂念也可以叫做无私。(板书)
梳理、归纳:在这个并不高明的骗术前,说出真话难不难?不难,一个孩子就能说出。那为什么那些成人、身居要职的人反而不能呢?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呢?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着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暇的。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这就是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思想。
(评析:通过以上导读题,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归纳出思想内容。)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先分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接着又通过分析各人物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了本文的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
以《〈皇帝的新装〉后传》为题,写一篇新童话,字数不限。要求:结合课文进行合理的夸张和想像,语言要保持原文朴实无华的风格。
【七】板书设计 :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老大臣
官 员 自私 被骗
皇 帝
老百姓
小 孩 无私 揭骗
教学分析:
接龙复述课文的设计既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为下面分析课文做了准备,同时又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举数得,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给课文加副标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分析人物被骗原因来归纳主题思想,避免了生硬地灌输,学生易接受、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