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案范文三篇【优秀3篇】
高中美术教案范文三篇
篇一:探索线条的表现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线条在艺术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2. 学习不同线条的绘画技巧和运用方法。
3. 提高学生对线条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1. 艺术品图片或PPT展示。
2. 不同类型的线条练习纸和画笔。
3. 学生作品展示板。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艺术品的图片,并询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观察。
引导学生思考线条在这些作品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2. 理论讲解(10分钟)
通过PPT或讲解,介绍线条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直线、曲线、粗细变化等。
解释不同类型线条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如直线代表稳定、坚定,曲线代表活泼、流动等。
3. 练习与创作(30分钟)
让学生使用不同类型的线条练习纸和画笔进行练习。
要求学生通过线条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形态,如使用直线勾勒出坚定的形象,使用曲线勾勒出柔和的形象等。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运用线条进行表达。
4.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引导学生从线条的运用、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和互相学习。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线条的表现力和艺术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线条的运用能力。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线条进行创作。
篇二:探索色彩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 了解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和表达方式。
2. 学习基本的色彩理论和调色技巧。
3. 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1. 艺术品图片或PPT展示。
2. 色彩轮和调色板。
3. 不同颜色的练习纸和画笔。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艺术品的图片,并询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观察。
引导学生思考色彩在这些作品中的作用和表达方式。
2. 理论讲解(10分钟)
通过PPT或讲解,介绍色彩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明暗对比、色彩对比等。
解释基本的色彩理论,如原色、次色、冷暖色等,并讲解调色的基本技巧。
3. 练习与创作(30分钟)
让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练习纸和画笔进行练习。
要求学生通过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如使用暖色调表达温暖和活力,使用冷色调表达冷静和安静等。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运用色彩进行表达。
4.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引导学生从色彩的运用、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和互相学习。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色彩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色彩的运用能力。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尝试使用不同颜色进行创作。
高中美术教案范文三篇 篇三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准备了《高中美术教案范文三篇》,供大家参考!篇一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课题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学目地1、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掌握艺术形象的含义和特征。
2、引导学生把握美术形象与现实的联系和区别。
重点美术形象的塑造和客观现实生活的关系。
难点艺术典型是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
教法讲授课
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同学们回忆美术的概念和特征。其中我们讲过,美
术也叫造型艺术,它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传达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态度的。这个用来传达情感的形象,就是我们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艺术形象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并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的。【讲授新课】
一、及其特点:
艺术形象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艺术的掌握世界”,也就是进行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那种特殊的方式。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是如此。
但是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文学形象、音乐形象等又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一种鲜明、具体、生动的视觉艺术形象,美术形象在空间上有着确定的存在方式,是完全直观、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
二、美术形象的整体与个体性:
美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是指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艺术形象。如P103《大卫》、P107《思想者》、P116《蒙娜丽莎》等作品中,就是塑造的个体艺术形象,是单一的;
P59《血衣》,作品中画家把每个具体的个别人物形象都作为独立完整而有机的美术形象,来进行探索和创造的,正是由于它那极其丰富多彩的、个性鲜明而又具体生动的个体形象,有机地交织成作品的整体艺术形象。
个体形象:举起血衣悲痛欲绝的中年妇女,白发飘散、充满仇恨扑上前来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积愤如山、手持地契老早赶到会场蹲在前列的老实农民,被地主迫害成残、瘫痪不起的青年农民和他的不幸的家属,虽然震惊然而低头并未服罪,偷眼窥视着斗争他的农民群众的地主……
整体形象:以农民的血泪控诉为中心情节的惊心动魄的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雄壮艺术场景。
三、美术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各区别
美术创作的源泉是现实生活,美术形象自然也大多数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然而,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融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审美评价,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的。
关系:
选择、提炼、概括、改造
现实生活————————————————————>;艺术形象;审美评价、思想感情、时代要求
<;————————————————————
反映
如:P58《流民图》(200CM,2700CM)中国画,蒋兆和,(1904—1986),中国现代着名画家。早年学商业美术,长期从事中国画革新的探索,在人物画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绩。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为了创作这一作品,画家曾从北京去南京、上海收集素材,画了很我素描和人物速写,最后完成作品。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通过在大量的素描和速写中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的。
《血衣》是一样,为了完成这一作品,画家多次到河南写生充实素材,由于辛劳过度,1973年5月22日逝世于画架旁。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有素描稿,这是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稿。
王式廓,男,1911年出生,山东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0年在山东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1932-34年先后在北平美术学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并参加MK木刻研究会。1934年留学日本,1936年考入国立东京美术学校。1937年回国,1938年到武汉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从事美术工作,同年8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7-49年先后任教于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第三部美术科。1949年参加第xx届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部副主任、油画研究班主任。1954年参加中苏友好协会代表团赴苏联参观访问。1960年在第xx届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73年逝世。
【课堂小结】
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形象是用来传达信息的最直接的媒体,这一媒体产生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每一件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种把握,往往可以直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当然,在直观感知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业】
试赏析《韩熙载夜宴图》,分析作品中的具体人物形象。
篇二静物构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静物构图》是选取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绘画雕塑》系列中的《绘画》模块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的延伸内容。这一课包括客观物象在平面上呈现的形体、特征及我们怎样梳理客观物象给我们的印象,我从中选取怎样梳理客观物象给我们的印象这一节加以扩展——静物该怎样构图,作为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从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进行描绘,然后通过活动,让同学们给与意见,结合教师所说的理论知识进行修改再创造。采用学生上台手绘、师生交流的形式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再创作。
2、教学目标:
美术绘画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绘画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运用绘画的理论,进而培养学生动手绘画创作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静物构图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的观察静物取舍的能力
B.培养学生对静物素描动手绘画能力
(3)发展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培养学生开拓新思维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
(2)静物构图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如何取景
4、教师准备:
静物作品图片、知识
5、学生准备:
简单的静物:本子,书籍,笔,橡皮擦,文具盒等一些学习用品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绘画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体会生活——总结体会——讨论探究——知识扩展——再创生活
互动
师引导体会——说出问题——启发点拨——汇总
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是回忆自己生活里的美丽图片,自己是怎么把这些情景拍摄下来的,自己有过什么样的想法没有,也可请学生上台来大概绘画一下自己有过的好的设想或作品,并阐述一下自己的构思,之后师生一起进行点评,说出优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请同学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见,之后教师结合构图的基本知识点进行讲解构图的要素进而讲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静物,并讲解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则,结合我所画的静物构图进行分析和阐述。然后要同学们结合静物构图理论,自己用眼前书桌上的东西摆设一组静物并进行取舍描绘,之后再请同学上台绘一次,并说明自己的想法,怎样和静物构图理论知识结合,我们给与一定的意见,进行完善,并最后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应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说过程:
1、提问:以前出去拍照,你会怎么拍摄,怎样构思,有没有重点?或是自己喜欢的图片是怎么样的,喜欢的是它的什么?
学生回答
2、活动(一)请同学们把自己美好的回忆再描绘一下,并请同学在台上进行描绘,阐述自己的观点
3、大家一起进行点评,提出意见,老师也会提出意见并转入思考自己该怎样梳理一些身边不注意的静物,该怎样发现美,并创造美
4、教师结合自己的静物作品讲解静物构图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并分析作品是如何进行的,另外注意存在的一些常见的构图错误,分析错误。
5、学生结合知识要点对自己前面的作品进行修改,并相互交流,完了之后,再创作一幅作品——活动(二),就拿自己的学习用品作为道具,进行摆设,取景,描绘,并请同学上台来展示。大家可以发表意见完善作品
6、总结内容,并发动学生课后去室外取景,并描绘下来
四、说注意事项
1、在活动(一)的时候是要求学生图说并茂,叫两个学生上台就可以了,不拘束学生的思维,畅谈自己的设想
2、在活动(二)中,要强调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来重新认识静物构图,并自己创作一幅谈自己的感受
3、在学生在下面绘画时,教师应下台观察,选择有画的好的或很有想法的同学上台描绘讲解,适当的发问学生这么画的缘由
4、本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加上活动式的教学法,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应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堂的活跃程度。
五、小结
本节课以活动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篇三不同的歌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选用的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8课《不同的歌声》;教学主要围绕“民族文化与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的人民都创造出了优秀的文化与艺术,我们要学会尊重并认识这些文化与艺术。同时结合本地区的文化艺术的探究展示,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够为本民族的艺术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与发展空间。
2.教材的处理
我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书本教材,对教材做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一课时的教学容量从教材中删去墨西哥壁画运动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补充进地域文化--惠女文化,使学生更能理解民族文化与美术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了解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时代形象与民族形象;认识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与艺术的多样性,了解藏族美术惠女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模仿体验、探究成果展示等方式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与文化关系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学会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学会挖掘、利用和保护地方的文化资源,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通过分析作品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突出重点
2)难点:美术创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通过体验与感悟理解作品中民族形象突破难点
3)关键:民族文化的丰富性.通过课前学习探究来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
5、资源分析
学生资源:充分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亲身体验参与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拓展内容组织教学。
学校资源: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图书馆等资源。
教师资源:教师通过网上和课外图书收集大量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扩大教学容量。
二、说教法
本课旨在通过让学生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地方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乐曲渲染法:利用相关民族乐曲做渲染是使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既能克服欣赏过程中的视觉疲劳,又能扩充整合学科间的知识。
2)讲述启发法:通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介绍启发同学对作品的分析和鉴别,从而达到鉴赏能力的提升。
3)角色主持法:引导学生体验、描述、感悟作品的形象及展示探究学习成果的活动能力。
三、说学情学法
(1)说学情
我校高一年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方面是明显的,整体素质较高,思辨能力强,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而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消极也存在,由于初中学习方法的单一性,忽略了学科特征,所以我就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与美术作品间的联系进行鉴赏,领会民族文化的性质、特征和美术作品艺术表现手法,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状况等,来促进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生成与提高。
(2)说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筛选学习法: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用的资料信息的学习方法,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
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的见解,共享彼此的材料,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整体协调能力,既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在团队合作中突显个体创造能力。
3、体验学习法: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体验、感悟大师对民族形象的表现。体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四、说程序
一)体验与感悟(二)畅谈与交流(三)理解与探究(四)归纳与总结
导入:聆听乐曲《伏尔加船夫曲》(音乐家)。说说你的听觉感受;
(一)体验与感悟
内容:鉴赏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列宾作品《伏尔加纤夫》与“巡回展览画派”
1.观赏作品《伏尔加纤夫》(画家)说说你的视觉感受;
2.吟诵诗句《伏尔加河上》(诗人)说说你的心灵感想;
3.模仿作品《伏尔加纤夫》中的人物动作动态,积极体悟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活动。
说说你的肢体感受.
[设问一]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艺术家都在表现同一内容的作品呢?
[设问二]在你们体验后能就当时纤夫们的形象、内心世界所想进行阐述吗?
[设问三]你认为这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什么样的情感与作品的艺术特征?
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从它的诞生、发展、当时社会环境、艺术品风格、代表画家等方面简要描述.
知识拓展:介绍巡回展览画派代表画家有别洛夫、克拉姆斯科依、萨甫拉索夫、施什金等。
学生活动:静听\细观\畅吟\体验并谈感受;
教师活动:提示启发学生大胆表达和描述并要参与体验讨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并做知识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听、观、吟、验”等形式去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去感悟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中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形式以及社会学鉴赏法,分别从作品的表现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并理解“民族文化”与“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畅谈与交流
内容:藏族文化与美术-----建筑与藏族服饰
学生活动:对收集到资料进行小组筛选,归纳后交流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外;鼓动其他小组的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要参与讨论,进行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现探究归纳后藏族民族文化,即体现学习探究的成果,又有利于学生关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并懂得传承与保护的良好意识。同时也是师生共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即是理解民族文化与美术的重点之一
(三)理解与探究
内容:探究惠女服饰文化从他们的起源、发展、生活习俗、艺术品风格等方面简要描述
学生活动:对收集图片进行小组筛选,登台展示并说明其相关特征;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外,协助学生操作多媒体,进行实物展示;教师也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把藏饰与惠女服饰相比较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式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也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反映一个民族文化,同时对我国仍至世界美术发展的方向有更深入的思考,以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归纳与总结: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民族文化与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等多种形式,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学会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学会挖掘、利用和保护地方的文化资源,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自豪感。
五、反思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依据是新课标“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个程序都围绕着学生自主探究来展开,教学设计中有动有静,有思考的布白,有演练的空间,有交流互动的平台,能够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的理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