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读书要三到》原文及翻译【优秀3篇】
文言文《读书要三到》原文及翻译 篇一
《读书要三到》
夫学者之读书也,不可不三到者有焉。曰:心到,眼到,口到。凡此三到而后可以谓之读书。心不到,眼不到,口不到,虽有书在前,如坐稻上而不得其实。故曰:心到者,读书之本也。眼到者,读书之机也。口到者,读书之实也。凡此三者,不可或缺也。
心到者,乃指学者之心思要专注于阅读之中。学者若心思不集中,思绪飘忽,便无法真正理解书中所言。心到之时,念念皆为读书,全神贯注,方能领悟书中的精髓。
眼到者,即要求学者的眼睛要专心致志地阅读。眼到之时,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分心,要将目光紧紧地锁定在书本上,凝视字句,逐字逐句地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者真正地阅读了书中的内容。
口到者,是指学者要将所读之书融于自己的生活中,口口相传,将书中的智慧传递给他人。口到之时,学者要善于总结书中的要点,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解释和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书中的思想。
总之,学者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只有心思专注,眼睛专心致志,口口相传,才能真正地读书。读书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更是为了获取智慧,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人生境界。读书要三到,方能收获满满的收益。
文言文《读书要三到》原文及翻译 篇二
《读书要三到》
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而要真正读好书,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心到、眼到和口到。只有心到、眼到和口到兼备,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读书。如果心不到、眼不到和口不到,即使书本放在面前,也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的真义。因此,心到、眼到和口到三者不可或缺。
心到指的是学者的心思要专注于阅读之中。只有心思集中,全神贯注,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义。学者要将心思投入到阅读中,将每一个念头都用于读书之中,这样才能领悟书中的精髓。
眼到要求学者的眼睛要专心致志地阅读。眼到的状态下,学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分心,要将目光紧紧地锁定在书本上,逐字逐句地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者真正地阅读了书中的内容。
口到是指学者要将所读之书融于自己的生活中,口口相传,将书中的智慧传递给他人。口到的状态下,学者要善于总结书中的要点,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解释和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书中的思想。
总而言之,学者读书要心到、眼到和口到。只有心思专注,眼睛专心致志,口口相传,才能真正地读书。读书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更是为了获取智慧,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人生境界。只有在心到、眼到和口到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收获满满的收益。
文言文《读书要三到》原文及翻译 篇三
【#能力训练# 导语】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下面是©分享的文言文《读书要三到》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读书要三到》
宋代:朱熹
【原文】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
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翻译】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扩展阅读:朱熹理学思想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