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最新6篇)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与贸易关系
【导言】
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我们将重点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与贸易关系。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对外贸易活动的重要性。本节课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习目标】
1. 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 掌握古代中国的重要科技发明和贸易活动;
3. 能够分析古代中国科技发明与贸易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和贸易活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理解科技发明与贸易关系。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谈论他们对这些发明的了解和看法。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讲解,介绍古代中国的重要科技发明和贸易活动。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科技发明,以及丝绸之路等贸易活动。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料、图表和模型等辅助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3: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或贸易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每个小组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包括该发明或活动的历史背景、影响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Step 4:报告展示与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报告展示,并进行讨论。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评论或补充相关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明与贸易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
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和贸易活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资源】
1. 图片、视频和模型等多媒体资料;
2. 相关书籍和电子资源;
3. 小组报告准备资料。
【教学评估】
1.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现;
2.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3.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和贸易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将认识到科技发明与贸易活动对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思考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二: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与骑士文化
【导言】
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我们将重点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与骑士文化。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特点和封建制度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本节课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学习目标】
1. 理解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骑士文化;
2. 掌握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3. 能够分析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骑士文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封建制度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中世纪欧洲的骑士装备和城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谈论他们对中世纪欧洲的了解和看法。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讲解,介绍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骑士文化。包括封建主和领地、骑士的义务和荣誉等内容。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料、图表和模型等辅助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3: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故事或城堡进行深入研究。每个小组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包括该故事或城堡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Step 4:报告展示与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报告展示,并进行讨论。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评论或补充相关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封建制度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骑士文化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和作用。
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
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封建制度和骑士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资源】
1. 图片、视频和模型等多媒体资料;
2. 相关书籍和电子资源;
3. 小组报告准备资料。
【教学评估】
1.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现;
2.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3.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骑士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将认识到封建制度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并思考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了解西学传播、《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理解它们的特色和影响;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力以及分析、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清朝晚期文化教育变革的学习,了解西学传播,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近代刊物与出版业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早期的大众传媒产生的基本史实,它们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革新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和学习先驱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略知一二但却又比较陌生。从知识点本身而言,属于识记层次。虽然缺乏故事性、生动性,但又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比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课前收集资料、比较、考察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师生共同提供资料,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进行比较和分析。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西学文化与知识随着洋务运动、传教士不断传播到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内容,它们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在传媒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旧式学堂与科举制度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没有现代的传媒手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因此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以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近代教育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及其对古今中外的巨大影响。
2、能力目标:①能够比较分析晚明主要科学成就,从中发现晚明主要科技成就的特点。②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和中外文化交流实例,分析晚明科技发展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3、通过对本课学习,以晚明科学家为榜样,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明清时期的科学巨匠及其代表作品,如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等。
2、难点:领悟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学的辉煌成就与近代科学的落后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外国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收复新疆》则是这条主线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收复新疆的资料。可以说,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辩论、讨论的发言更是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参与。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掌握新疆行省的设置。
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海防”“塞防”之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①“海防”“塞防”之争。。
②收复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价的必要性。因为中国用一大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去换取一座山城,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以及最终的结果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
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六
[课程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02年6月的99、3﹪。
(3)到2002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谈一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板书设计:
2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对比改革开放的前后变化
二、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革内容
2、就业保障体系的内容及作用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课堂的动脑筋
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采用自学的方式,学生掌握快,知识通过对比牢固,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