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最新6篇】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和特征,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测量角的大小,应用角的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1. 角的概念和特征。
2. 角的度量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角的度量方法的运用。
2. 角的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教材、黑板、白板、尺子、直尺、量角器等。
2.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角度测量实例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角度图像,引发学生对角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角的概念和特征: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和特征,如角的顶点、边等。
3. 角的度量方法:教师通过课件和实际操作展示,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如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4. 角的度量运用: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和学生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角的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房间内的角度,计算物体的倾斜角度等。
5. 拓展应用: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角度相关的实际应用,如地图上的角度表示、建筑设计中的角度等,引发学生对角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
6.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角的概念、特征和度量方法,并强调角度在几何学习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练习角的度量运用,并提出相关问题。
六、教学评价:
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教学评价。
2. 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评价彼此在角的度量上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2.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讲解、实践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角的度量方法,掌握角度测量的技巧。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角的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倾斜角度等。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角度测量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1. 角的度量方法的运用。
2. 角的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 角度测量的技巧掌握。
2. 角度测量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教材、黑板、白板、尺子、直尺、量角器等。
2.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角度测量实例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角度图像,引发学生对角度测量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角度测量方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角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如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 角度测量技巧: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讲解角度测量的技巧,如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角度的读数等。
4. 角度测量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测量角度,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5. 角度测量应用: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角度测量相关的实际应用,如建筑设计中的角度、地图上的角度表示等,引发学生对角度测量应用的思考。
6.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角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并强调角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角度测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
六、教学评价:
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教学评价。
2. 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评价彼此在角度测量上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2. 教师应注重角度测量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37--3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
教师用的活动角和量角器各1个,为学生每人印制120°
和50°的两个角,学生每人准备量角器1个,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角的大小
出示活动角,提问:要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
学生讨论,明确: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两条边*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我们以前学习量线段,是用厘米、分米、米来度量表示,那么,角的大小怎样度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认识量角器:走迷宫,找城堡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你看到了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看到些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出量角器像个大迷宫不容易看明白,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3、出示教师用的量角器,请同学们一起走走迷宫,把你找到的4大城堡指给同学看。并指出内刻度线的0°刻度线、外刻度线的0°刻度线,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出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观察1°角的大小。
三、学习量角、编儿歌
1、我们认识了量角器,了解了4大城堡,你们会量角了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照书上的样子试着量角。
2、组织学生交流量角的感受。
提问:有没有兴趣把量角的过程编成儿歌呢?
3、用量角器量印在练习纸上的角(50°的),把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编成儿歌,发挥集体智慧。
提问:拿着量角器量角,第一步干什么?
用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师生共同操作,这一操作过程简单点怎么说?
学生议:(点对点)板书。
第二步干什么?怎么编儿歌?
再用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学生初议(线对线或线对边)
师生依次分步操作,找关键字编儿歌:
“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
追问:这另一边的度线上有两个刻度,应该读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儿歌怎么补充?全班讨论,把儿歌板书完整。
“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0在外数外,0在内数内”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试着量出练习纸上的另一个角(120°的),先估计,再边读儿歌边度量。让学生说说怎样量角,怎样读出度数的。
2、游戏:猜一猜,课件出示。
①将角的一边和零度刻度线覆盖住,只露出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内圈70°,外圈110°,学生猜多少度(可能以右边的零刻度为始边,读内圈刻度,也可能以左边的零刻度线为始边,读外圈刻度),再全部呈现,这个角是70°。
②继续猜,方法同上,内圈130°,外圈50°,角的一边落在左边的零刻度线上。这个角应该读外圈刻度50°。
③继续猜,方法同上,内圈120°,外圈60°,有的读内圈刻度,有的读外圈刻度,结果都错了。原来,角的一边已不在零刻度线上。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再在小组内交流。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本领,获得了哪些认识?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四
一、设计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三、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滑梯吗?老师这有两个滑梯(课件1),说说你们喜欢玩哪一个?为什么?(陡、高)是由什么决定的。(角的大小)出示课件2,这两个角你能看出那个大吗?那这两个角(课件3)你能看出谁大吗?那我们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测量工具来学习(板书:角的度量)
我们学过长度、面积、重量等。谁说说测量长度用什么单位,重量单位有哪些、面积呢,哪有没有同学知道度量角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人们把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人们制作出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伙伴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出示课件)
2、小组讨论角的度量方法。板书
3、判断
4、书 28 页1题找同学说说,并说明理由。2题大家在书上量,找三名同学板演
5、量 4题,说明角度和边长的关系。角的度量
6、判 断多少度角量角器
顶点重合中心点
一条边重合 0刻度线重另一条边重合刻度线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五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要领,知道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及特点
学情与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张练习纸,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工具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发度量的需求
1.教师出示活动角,引导学生演示将角变大、变小。
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
生:活动角。
师:谁能将这个角变大或变小。(生按老师的要求变大或变小。)
师:看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小角就越小。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
生:∠1大。
师:眼力不错,老师不光想知道哪个角大,还想知道具体大出的部分。有办法解决吗?
生:用活动角量一量。
3、用活动角量角。
师:那就用你的活动角比一比。(学生各自操作)谁到黑板上来比一比。
师:注意观察,他是怎么比的。用活动角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突出顶点重合、边重合)
生:活动角的顶点要和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要和量的角的一边重合,然后固定好,照这样再量另一个角,就能看出∠1比∠2大出的部分。
生:比的时候要注意顶点对齐,一边重合。
[设计意图:本环节激活了旧知--复习角的大小的含义,唤醒学生对角的大小的度量的高度关注,为用单位角量角的大小做好铺垫;复习用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这实际上是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的雏形,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二、初探角的度量方法,了解量角工具产生的历程。
1.用同样大的小角(10°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激发学生度量角的需求。
(1)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两个角的大小
师:老师还想知道∠1比∠2大了多少个这样的小角,你能利用这些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出∠1出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操作)。
(2)小组合作,度量两角的大小。(教师深入小组指导,一个小组上黑板上操作。)
(3)交流反馈:度量的方法。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那个角大,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
生:∠1比∠2大了一个这样的小角。
师:你们是怎样度量的?
生:所有小角的顶点都要和被量的角的顶点重合,摆放第一个小角时,一条边要与被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着往上摆。
小结:度量的时候将每个小角的顶点和要量的角的顶点对齐,摆的第一个小角的一边要和要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个往上摆,这样就能量出要量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4)感受用小角度量∠1与∠2大小的优点。
师: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的优点是什么?
生:能知道∠1比∠2大了1个小角。
小结: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不仅可以量出两个角的大小,而且还可以知道∠1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解决的数学问题更加多了。
师: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度量一个更大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你能想个办法改进一下,量的时候摆一次就能量出一个较大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吗?
生:把这些小角用胶带纸粘起来。
师:这个办法可以吗?是个会创造的孩子。
2.把单位小角拼成半圆,构造最简单的量角工具。
师:按照你们的创意,我们就把这10个同样大小的小角粘在一起就会形成这样的量角工具。(课件演示粘成的半圆量角工具)
师:这样的量角工具,这些小角的顶点到哪里去了?
生:到了半圆的中间。
师:数一数,半圆中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小角?
生:10个。
[设计意图: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角的集合,让学生悟出用小角测量的可行性与操作要点,为学生理解量角的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较用小角量角的优点与不足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改进工具。根据学生“把小角拼起来”的创意,及时演示拼成的半圆工具,其实这就是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凸显了量角器的本质--单位角的集合。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量角的方法就不再教条了。量角就成了“用单位小角测量角的大小”,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源头,学习就成了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和重复。这种简易量角器的形成是学生探索量角工具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以后只需要把这种工具加以改良优化就变成了量角器。]
3.用半圆工具度量角,初步把握量角的方法。
师:会用它来量角吗?那我们就用它量几个角好吗?(课件出示:(1)量∠1(40度)、∠2(120度)的角),
生:∠1里有(4 )个小角,∠2里有( 12)个小角。
师:说一说是怎么量的。
生:半圆工具中间的点要和度量的角的顶点对齐,半圆的直边要和角的一边重合,然后数度量的角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师:所有小角的顶点集中到中间的一点,找准它是量角的关键。我们再来量一下这个角吧。
(课件出示:量∠3(22度)的角)
生:∠3里有两个小角多一点,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多出来的角究竟有多少个同样大小的小小角,看来我们创造的工具还需要改进,你有办法改进吗?
生: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几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学生用“简易量角器”测量了三个角的大小。“简易量角器”与“成品量角器”相比具有线条稀便于数、无刻度只能数、无缺省可以数的三个特点,正因为有此三个特点,所以用“简易量角器"学习量角就有了非常大的优势,一是方法容易学会,二是能够突出“量角器"和“量角方法”的本质,三是有效地化解了难点。同时生成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三、进一步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成,初步掌握量角方法
1.改进量角工具
(1)细分半圆工具。
师:为了更加精确地量出角的大小,我们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个更小的角。。(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这样,就把这个半圆工具平均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小小角
生:180个。
(2)认识1度的角
师:每个这样的小小角的大小就是量角的基本单位“度”。(课件演示1度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度角的空间观念)。读作:1度
(3)认识几度的角。(
师:观察这个量角工具(课件出示10度、45度、120度的角),谁能找准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并能说出具体的方法?
生:10度、45度、120度。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
2.认识内、外刻度线
(1)出示22度的角。
师:量一量这个角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2度,量好后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这个角里有2个10度和2个1度的角,就是22度。
(2)出示13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你会测量吗?
生:130度。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测量好后,10度10度地数出来的。
师:每测量一次角,我们就从始边起10度10度地,1度1度地数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麻烦。
师:能不能改进一下,让我们一看终边就能很快知道测量的角是多少度。
生:从始边起10、20、30......标上数,这样就能很快看出是几度。
师:这个办法好(课件出示内圈刻度线),我们再量一个角体验一下(练习纸上量∠5)
(3)出示反方向5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量一量。
生:50度,130度。
师:究竟是多少度,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角的开口方向在那边,从哪儿数起,这个角应该是多少度?
生:50度。
师:看来,量角工具上标一圈数,我们测量开口方向不同的角时很容易混淆。这个缺陷能不能改进改进。
生:从这边起再标一圈数。
师:那我们就来实践实践(课件出示外圈刻度线)量∠6体验体验,好不好使。
4.认识量角器。
(1)课件上认识量角器
师:通过努力我们创造出来的量角工具叫量角器,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结合课件边演示边介绍)量角器的各部分可都是有名称的。内圈的数叫做内圈刻度;外圈的数叫外圈刻度;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线是刻度线,它们聚在的这一点叫中心点;0所对的刻度线叫做0度刻度线。 (2)认识手中的量角器。
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认一认。 (3)认识量角器教具。
师:谁来把这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感悟出必须加两圈刻度,体会两圈刻度线设计的科学性,至此一个完整的量角器已经形成。引导学生完整认识量角器,为使用量角器准确量角奠定了基础。]
四、用量角器量角,掌握量角的方法要领
1. 读角的度数专项练习(130°和45°)。
(1)重点练习读角的度数时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2)体会在量角过程中应该怎样正确摆放量角器。
2.学生尝试量角,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1)学生独立量角。
(2)小组交流量角的方法。
(3)全班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师完成板书(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经历了量角器形成的探究过程,把握了量角器是由180个1度的单位小角的集合的本质特征。从开始探究到创造出量角器,学生经历了多次量角,学生独立量角已水到渠成,将量角和总结量角的方法放给学生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数学活动经验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独立量角(
(1)量两条边较短的(85°)角。
师:量这个角,有的学生又遇到了问题,谁能帮帮他?
生:先延长两条边后,再量。因为角的大小不会改变。
(2)出现误差后的应对策略:
师:同样大小的角,怎么会量出84°、85°、86°三个不同的结果呢。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
生:出现了“误差)”。
师:看来尽管我们会量角了,但在量的过程中还会有小小的误差。但有些时候必须把误差降到最低最低,我们来看画面。(课件演示“神七”发射成功的情境画面和文字材料(配音读)“角度在火箭在发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有一点点误差.......。”)
师:看到这里,你受到哪些启示?
生:量角的时候,要认真,尽量减少“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测量时产生”误差“是很正常的,教师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误差。借助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图片及文字表述,让学生体会到尽力降低误差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
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齐顶点和0刻度线,如何确定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2° 92° 179°
34°
89° 160° 58° 100°
五、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学生在量角时往往出现不知看哪一圈的刻度,如果结合角的分类和估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依据先判断角的种类.再估测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实际测量,不仅能避免错误,提高学生估测能力,还能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活动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人即可)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1.轮流画出一个任意角,先共同判断属于哪一类角.达成共识后,组员各自估测此角的度数大约是多少,然后组员共同用量角器测量其准确值.
2.比一比看谁的估测值与准确值最接近,五局三胜,选出组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