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其中《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辩论性著作,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本篇将以《过秦论》为基础,设计一堂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学课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理解《过秦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秦朝的崛起和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过秦论》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析《过秦论》中的不同观点和思想,并展示给全班。

4.辩论活动:根据《过秦论》中的观点,安排辩论活动,让学生分为秦国和韩国两方进行辩论,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说理能力。

5.课堂讲评: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6.写作任务: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过秦论》为题材,写一篇议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和视频,创设一个秦朝崛起的情境,引发学生对《过秦论》的兴趣和思考。

2.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辩论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3.问题导向法:在讲解和辩论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讨论和辩论的积极程度、观点的独立性和合理性等。

2.评价学生的写作作业,包括论点的清晰度、论证的严谨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等。

3.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同学之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提高。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辩论活动,学生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锻炼说理和辩证能力。通过写作任务,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学生们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高。

《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其中《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辩论性著作,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本篇将以《过秦论》为基础,设计一堂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学课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理解《过秦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秦朝的崛起和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过秦论》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3.分析《过秦论》中的观点和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如《过秦论》中的合纵和连横策略哪种更为有效。鼓励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和探讨。

5.课堂讲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6.写作任务: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过秦论》为题材,写一篇议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和视频,创设一个秦朝崛起的情境,引发学生对《过秦论》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法:通过讲解《过秦论》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分析其中的观点和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本。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辩论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写作指导法:通过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讨论的积极程度、观点的独立性和合理性等。

2.评价学生的写作作业,包括论点的清晰度、论证的严谨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等。

3.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同学之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提高。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任务,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学生们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高。

《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从(zò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膏腴(yú)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问题:

  ⑴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⑵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⑴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⑵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⑴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⑵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四、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

  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五、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⑴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⑵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⑶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⑷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三、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

  1、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

  2、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四、留作业

  1、背诵第3、4段,准备诵读第5段。

  2、下面两段话均摘自《过秦论(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读后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引文(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应当怎样解释?

  ⑵作者是怎样分析陈涉起义的?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段。

  2、答问:读过引文(二)后,再看课文第4段中关于陈涉的叙述,你认为“瓮牖绳枢之子……倔起阡陌之中”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什么?(他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这句话却带有明显的贬意。)从全段来看,其内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来概括?(“民危”“易动”──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动”,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二、诵读第5段

  1、补充注释:

  ⑴“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

  ⑵“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

  ⑶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

  ⑷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

  ⑸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

  ⑹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2、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3、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⑴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⑵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⑶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⑷“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⑸“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⑹“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⑺“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⑻“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全文中心:

  提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

  试从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⑴以史实为论据:

  问:本文前三段纯属叙史,这跟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

  问:秦王朝在这不同的两个时期内所采取的政策有区别吗?

  处于攻势时期采用的是诈力政策,处于守势时期采用的是压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试用引文(一)中的话来说明: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问:“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仁义不施。

  ⑵对比论证:

  问:第5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试用引文(二)中的话来说明:‘

  “民危”──陈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

  问:本文还有哪些对比?

  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指出: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

《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王朝兴衰: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识辨读史秘籍:文言文主要词法和句法。

  3、体悟古为今用: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互动设计3]诵读学习

  点拨: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

  [互动设计4]梳理结构

  崛起(1)

  扩张(2)

  统一(3)

  (4)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5]秦国成长史

  1、读史密籍

  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内;对外。

  动词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

  △通假字: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第二段重点文言知识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语。

  (1)以致天下之士来招纳

  (2)不爱珍器吝惜

  (3)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

  (4)流血漂橹盾牌

  (5)秦人开关延敌打开关隘

  (6)制其弊困乏

  △找出文中通假字。

  孝公既没“殁”:死约从离衡“纵”;“横”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兵:收天下之兵(兵器)制其兵(军队)

  制: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制其弊(制服)

  延:开关延敌(迎击)延及孝文公(延续)

  爱:不爱珍器(吝惜)宽厚而爱人(爱护)

  因:因遗策(沿袭)因利便乘(趁)

  △找出文段中的同义词:

  取、举、割、收——攻取;属、徒、伦——一类人,等人。

  △按要求找出词性活用的词语

  (1)名词作状语:南取汉中:向南。

  (2)动词使动用法:流血漂橹:使……飘浮。

  (3)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

  (4)形容词作名词:尊贤而重士(贤良之人)因利乘便(有利条件)

  (5)形容词作动词: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得弱小。

  2、说史析文

  ◇“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些武林高手?在地理分布上和国力上有什么特色?(备地理分布图)

  点拨:齐、楚、燕、赵、韩、魏、秦、(宋、卫、中山)

  群雄分布图:除秦外,其它各国在东部呈纵向排列,秦在西部与各国呈“扇”形之势。

  高手特点:武林小地主——楚,版图最大(辖两湖一带,望不尽湖光山色、鱼米洞庭!)

  武林财神爷——齐,货殖最富(抢占有利地形——今山东半岛一带,一边条条大路通四方,一边靠海吃海,钱财滚滚而来!)

  武林硬汉——秦,兵力最强(一路打将过来,在战斗中成长!)

  ◇什么叫“连横”和“合纵”?秦国是怎么做的?

  秦国之所以能成为强国,得益于“精修内功,强攻外

敌”。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天下第一的武林高手!

  秦国城堡:“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占据有利地形,严加把守,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修练内功:商鞅变法(政策要好)、务耕织(饭要吃饱、衣要穿暖,才能有强壮的士兵)、修守战之具(兵器要利害,磨刀不误砍柴功)

  修练外功:连横(杀人不见血)

  (1)连横的实质——秦国的“反间计”(不唯强攻,要用智取!新的外交政策诞生新职业——“纵横家)

  从地理位置上解释,引入屈原放逐投江的故事(历史的悲剧)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相斗!

  连衡的结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达成的.协议——合纵

  (2)合纵的产生——梦醒时分(九国:我们上当了!)

  连衡的结果就是产生合纵原因: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合纵!

  合纵部队:“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众”

  合纵选才:“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合纵分工:人才济济,训练有素

  春秋四君子:“魏有信陵、楚有春申、赵有平原、齐有孟尝”

  谋士(门客制度):“有……为之谋”

  外交:“有……通其意”

  统帅:“有……制其兵”

  (3)兵临城下,秦国的策略是——开关延敌(来呀,来呀,我索性打开城门,看你敢进不敢进?诸葛亮“空城计”不是没来由的)

  九国之师:“逡巡不敢进”(这秦国,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么多国家的部队,干吗要我打头阵?最好现成捡个便宜——且等待,且观看)

  秦国:“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坐失良机,一发呆酿成千古恨!)

  合纵的结果:“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略秦”(奴才相:不是我要来打的,我和你多好啊,怎么会来打你呢?送你百城,饶我一命,至少保我个全尸吧!)

  秦国:痛打落水狗!(杀杀杀——“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马到成功!(且看我——“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一代武林盟主就要诞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马上就要横空出世!

  [互动设计6]始皇称霸史

  1、读史秘籍

  口头翻译文句。辨析下列句子翻译正误。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驾驭天下。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借代,应用引伸义)。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渊。

  B、(秦始皇)足踏华山,把它当作城墙,凭借黄河,把它作为护城河,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堡,下临深不可测度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2、读史析文

  ▲一代武林盟主横空出世!

  姓名:赢政

  职务:始皇帝

  强劲登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强势出击:

  1、南取百越之地——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统编)

  2、北筑长城而守藩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国防)

  强权整顿:

  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四海之内,唯我独尊)

  2、隳名城,杀豪杰——砸碎那旧世界,杀掉那把兄弟。绝后患,谁敢与君王称兄弟?

  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缴械缴枪,防患于未然

  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天时地利,金城千里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哪怕一只鸟也甭想过!

  始皇美梦: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互动设计7]秦朝的灭亡史

  PK台:

  秦二世(极强)——陈涉(极弱)

  对手历史记录: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身份:迁徙之徒

  智力:才能不及中人(无墨翟仲尼之贤,无陶朱猗顿之富)

  对手现状: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对手武器: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对手粉丝: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业余粉丝)

  山东豪俊并起(专业粉丝。项梁、项羽,注意下集《鸿门宴》哦)

  PK结果:

  极弱挑战极强,结果——强者亡矣!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8]且观贾眼看史

  贾眼看史,用心良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唐魏征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贾谊:太过执着的才子

  18岁成名——洛阳少年,才气横溢

  21岁博士——少年得志,锋芒毕露

  22岁大夫——人缘不佳,遭人诽谤

  33岁陨世——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贾生

  毛泽东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所著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辞赋《吊屈原赋》。

  △论史以讽今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艺术手法赏析

  “雄俊宏律”“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是古今第一“气盛”之文。

  1、构思奇特,结构整饬。

  2、“极化”对比,雷霆万钧。

  3、骈偶铺陈,错落有致。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互动设计9]课文小结

  1、写作特色:《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借古讽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五、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10]赏析

  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索祖龙居。

  坑灰未冷东山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点拨: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六、研讨练习

  见课后研讨与练习P53三、四

《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2、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3、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4、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

  1、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3、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本文基础知识点:

  ⑴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其结论推出中心论点。这种顺理成章,极有说服力的写法应仔细体桧。

  ⑵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的正确理解。特别是:亡、制、兵、策。

  ⑶掌握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席、囊、弱等。

  【写作背景】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kuì愧),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议论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用现象。

  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少时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权贵嫉妒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为梁怀王太傅。终因怀才不遇,年仅33岁就抑郁而死,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

  背景:

  1、战国末期与社会历史概况: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先后进行改革。魏,李悝的变法;楚,吴起的变法;韩,申不害的变法;秦,商鞅变法。

  秦过逐渐强大,于前221年灭齐,统一天下。施用严刑苛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2、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二、破题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三、分析课文的一、二段

  第一段: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

  对内: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

  对外:实行“连横”,各个击破。

  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运用对比,反寸秦国的强大。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小结。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第三段:

  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

  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

  实行愚x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平凡之极。

  “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三、归纳

  1、对比手法的运用:

  ⑴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

  ⑵秦国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⑶陈涉与九国的实力的对比;

  ⑷陈涉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2、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3、语言生动形象:

  ⑴华丽的词藻;

  ⑵铺排的气势;

  ⑶排比的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课课练》。

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教学总结(经典6篇)

五年级语文教学总结(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我无比欣慰,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还需努力解决。现对自己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资料2015-07-03
五年级语文教学总结(经典6篇)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精简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的周长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圆的周长教学反...
教学资料2018-09-05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精简5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6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
教学资料2016-03-07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6篇)

《景阳冈》教学反思(优质3篇)

第二教时从抓人物的动作入手,研读打虎这一部分。本打算在五一长假前上的,后因身体欠佳推迟到了今天才开出这一次学校的教研活动。说实在的,那次备完课后也没再做太多的思考,只希望把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呈现一...
教学资料2015-02-01
《景阳冈》教学反思(优质3篇)

国庆长假安全教育班会(精简4篇)

国庆长假安全教育班会 1 班会主题:国庆假期安全教育 活动目的: 1、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学习国庆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本领;珍惜生命,健康成...
教学资料2013-06-07
国庆长假安全教育班会(精简4篇)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经典6篇】

比例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接下来小编为您带来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篇1  教学本节课时,主...
教学资料2013-08-07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经典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