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优质6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引导幼儿关注生态环境,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内容:
1. 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并通过观察、讨论和互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蝌蚪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并了解一些保护动物的措施。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展示蝌蚪模型,引发幼儿对蝌蚪的认知和兴趣。
2. 故事讲解:老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幼儿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3. 故事讨论:引导幼儿回顾故事的内容,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角色扮演:分组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5. 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幼儿展示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蝌蚪从卵到成蛙的变化过程。
6. 生态环境讨论:引导幼儿讨论蝌蚪生活的环境,提醒幼儿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7. 保护动物措施:向幼儿介绍一些常见的保护动物措施,如不乱扔垃圾、爱护植被等,培养幼儿的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评估:
1. 观察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3. 通过讨论和问答,检查幼儿对蝌蚪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4. 观察幼儿对保护动物措施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幼儿对《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对蝌蚪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方式,幼儿积极参与,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同时,通过介绍保护动物的措施,培养了幼儿的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更加注重幼儿的互动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引导幼儿关注生态环境,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内容:
1. 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并通过观察、讨论和互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蝌蚪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并了解一些保护动物的措施。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展示蝌蚪模型,引发幼儿对蝌蚪的认知和兴趣。
2. 故事讲解:老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幼儿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3. 故事讨论:引导幼儿回顾故事的内容,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角色扮演:分组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5. 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幼儿展示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蝌蚪从卵到成蛙的变化过程。
6. 生态环境讨论:引导幼儿讨论蝌蚪生活的环境,提醒幼儿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7. 保护动物措施:向幼儿介绍一些常见的保护动物措施,如不乱扔垃圾、爱护植被等,培养幼儿的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评估:
1. 观察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3. 通过讨论和问答,检查幼儿对蝌蚪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4. 观察幼儿对保护动物措施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幼儿对《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对蝌蚪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方式,幼儿积极参与,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同时,通过介绍保护动物的措施,培养了幼儿的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更加注重幼儿的互动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灰、迎”等 8 个生字,会写“河、姐”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4.指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5.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识字、读书。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你知道它是谁吗?
学生猜谜,开展讨论。
2.课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同学们知道小蝌蚪去哪儿找妈妈吗?怎么找的?找到了没有?观看动画课件。
2.组织学生自己读课文。
(1)巡视自读情况,发现学生读课文中的困难,及时解决。
(2)组织学生借助小组互助学习,达到初读的目的。
(3)汇报学习结果。
三、合作互助,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8 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识记重点字和难字,教师在巡视时记录各组同学普遍识记有困难的字。
3.课件再次出现本课要认识的“灰、迎、阿、姨、追、顶、披、鼓” 8 个生字,教师检查识字效果。
4.巩固识字,找朋友。
四、讨论交流,整体感知内容
1.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学写生字,培养习惯
1.出示要求会写的 6 个生字。
2.组织学生交流笔顺。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写、临写。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读讲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问: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再结合课文,说一说。
2.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它会说些什么?会怎样想?再结合课文阅读,找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理解这一自然段着重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1)结合看图,弄清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3.指导朗读:要读出孩子问话时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试着学学第三自然段,先试说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2.体会:“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3.解决疑点:为什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联系第二自然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拓展: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5.听录音,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要读出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
三、学习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1.小组讨论:通过看图和朗读第四、五自然段,你又学会了什么?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它们的妈妈是谁?
2.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认出妈妈的?回顾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妈妈。
4.说说这两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5.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拓展,通过学习第六自然段,你懂得了什么?(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五、练习,巩固
投影出示练习题:
1.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后来尾巴不见了,成了________。
正确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条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对大眼睛,披着________,露着________。
正确答案:宽、鼓着、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布置作业
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到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
六、板书设计
34 小蝌蚪找妈妈
长出后腿
↓
长出前腿
↓
尾巴变短→不见
四条腿、宽嘴巴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绿衣裳、雪白的肚皮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本文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
(1)、认识“故、迎、阿、姨、追、顶、披、鼓”等八个生字,会写“有、在、什、么、变、条”等六个生字。
(2)、了解蝌蚪与青蛙的特点,认识蝌蚪与青蛙。
2、能力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外形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准确理解和运用“蹦、跳、蹬”等课文中出现的动词。
3、情感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体会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1)、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难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出现的表示动作的词在运用上的准确性。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主要通过课件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区别动词;鉴于学生表现欲强,爱模仿,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引导探索、开拓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我将以多媒体出现青蛙生长过程四个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青蛙形体的变化,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文中没有说明的细节。如眼睛的变化等。
3、课外延伸,积累知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求知欲强的特点,我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青蛙的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能从课外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妈妈》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1、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播放动画、展示图片、出示练习、播放朗读,使学生在看、听、说、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文内容,在调动感官功能的基础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加强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不易,从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想象氛围,以青蛙对话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识后的交流,巩固知识,加深认识,开拓思路。另外,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青蛙是益虫。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感知课文时,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当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
3、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时,以课件演示动画,使学生体会领悟这三个词的区别。在认识青蛙特点时,以课件出示图片,了解青蛙的形体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4、在发散思维训练时,安排了青蛙鸣叫的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想象小青蛙与妈妈的对话内容。
5、以电脑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图片及文字资料,并播放文字资料的录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学流程分析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
1、师引语: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
【课件演示】说谜面:大脑袋,园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叫,抓害虫,顶呱呱。
2、生交流,说谜底。(板书:小蝌蚪)
3、【课件演示】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模样?
4、引语:今天请大家听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初步认知小蝌蚪。通过图片演示,学生对小蝌蚪的印象又深一层,通过看图填空的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培养和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感知课文。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要求大家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说一说。
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引语:刚才,大家听故事时都非常认真,也非常专心。现在,谁最想说一说。
3、【课件演示】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说一说。
4、自读课文,用“——”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动画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形式,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增添学习乐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引导学生读、思、说,结合课件点拨,使低年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说说。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他们是怎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话?
2、比较、体会、领悟: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课件演示】播放语句,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区别。
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
B、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
C、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游过去。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区别三个词,同时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内化的语言以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符合低年级学生爱模仿的特点。)
3、分角色朗读。
(1)、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求:戴上头饰,配上动作,表演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体会语感。)
〈四〉、启发思考。
引语:为什么小蝌蚪认定大青蛙就是他们的妈妈?
1、点拨朗读。
鲤鱼和乌龟是怎样向小蝌蚪描述他们的妈妈的?用“~~”画一画,读一读。
2、看图填空。
引语:小蝌蚪见到的大青蛙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演示】出示图文练习:
(1)、选词填空。 披、鼓、蹲、露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 )着一只大青蛙,( )着碧绿的衣裳,( )着雪白的肚皮,( )着一对大眼睛。
(2)、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配上动作。
暗示——小蝌蚪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借助鲤鱼、乌龟之口感知青蛙外形特点,从学生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描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想象青蛙的模样。结合课件,看图填空,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再现青蛙状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暗示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五〉、发散思维。
引语: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青蛙,听到了妈妈的招呼,他们是怎么做的?
1、【课件演示】结合动画,选词填空。
蹦、跳、蹬
他们后腿一( ),向前一( ),( )到了荷叶上。
2、【课件演示】播放青蛙鸣叫的声像,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青蛙和妈妈都说了些什么?
3、夸夸想想。
(1)、你们喜欢小青蛙吗?能夸夸他们吗?
(2)、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爱幻想,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青蛙母子的对话,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开拓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注意。表扬是教学中常用来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去表扬小蝌蚪,有助于学生领悟小蝌蚪独立生活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六〉、课外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青蛙的知识?
2、听听小博士的介绍:
【课件演示】播放介绍有关青蛙知识的文字资料。
青蛙的品种繁多,据统计,全世界有1900多种,我国就有150种左右。著名的弹琴蛙,是我国的特产,它鸣声婉转,仿佛古代仕女于花前月下操琴。而生活在北美洲的牛蛙,则鸣声低沉粗犷,好像男低音在歌唱。
蛙声除了给人以“音乐”的欣赏外,它还能预报天气。唐诗中有“水旱卜蛙声”的诗句,元代的《田家五行》一书中也有“三月初三听蛙声,卜水旱”的记载。近代,我国有不少农谚也是反映蛙鸣与天气的关系的,如“雨后蟾蜍叫,不久大雨到”,“八月青蛙叫,干得犁头翘”,等等。
青蛙还是捕食昆虫的健将。当青蛙尚处于幼虫(蝌蚪)时,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只孑孓;而到成蛙时,用它灵巧的舌头,平均每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虫。
青蛙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特别是我国特有的中华大蟾蜍,经处理晒干成干蟾,可治疗小儿疳积。从它的耳后腺、皮肤腺中提取的分泌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六神丸、蟾酥丸以及消化解毒丸等药品,具有强心、镇痛、止血和治疗疔疮等作用。青蛙是益虫,所以必须加以保护,不准捕杀。
(设计意图:以课件演示的形式延伸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学生深入了解青蛙,保护青蛙是十分有益的,在轻松愉悦氛围中结束本课。)
〈七〉、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讲读第二段。
1、看第二幅图,提问:现在我们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图模样有什么不同?
2、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蝌蚪有什么变化。
3、再读(指名个别读)
4、看图,讲述小蝌蚪是为什么会游向鲤鱼妈妈?理解“迎上去”意思。
5、根据讲读内容,提问: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它的妈妈有什么特点呢?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看图,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图,提问: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
生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师板书。
3、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呢?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
4、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它们妈妈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划出文中语句并读一读)
5、指导朗读第三段。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这一句,要读出急于找到妈妈的迫切心情。
6、轻声朗读第四、五两段,指导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1)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板书)
2)小蝌蚪到底有没有找到妈妈呢?他们的妈妈究竟是谁呢?它们是怎么认出来的?
7、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先读再说。
“小蝌蚪已经是青蛙了”,为什么加上个“已经”?小蝌蚪是怎样跳到荷叶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妈妈干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等青蛙呢?(生: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好朋友——青蛙)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看图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大脑袋、长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
二、指导有感情地分组朗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附:板书:
34小蝌蚪找妈妈
鲤鱼迎上去
乌龟追上去
青蛙游过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一年级第二册《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蝌蚪生字卡课件,课文六幅插图课件,歌曲《小蝌蚪》。
教学教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小朋友想不想和它们交朋友?
生:(大声说)想。
(出示课件1)
师:谁认对一个词语宝宝就可以得到一只可爱的小蝌蚪。(认对后点击一下生字卡,小精灵欢快地说:“奖给你一只小蝌蚪”)
生认读生字。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师:小朋友个个都是认字的能手,池塘里的小蝌蚪可高兴啦!
(出示课件2,即文中插图1)小蝌蚪长成什么样?看谁观察得仔细。
生仔细观察后纷纷举手说。
生一:小蝌蚪有大大的脑袋。
生二:小蝌蚪有黑灰色的身子。
生三:小蝌蚪长着长长的尾巴。
师:你真行,正确地读出了“长”的两种读音。小朋友试着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你带着笑容把“快活”读得重一些,小蝌蚪真高兴呀!谁也能高兴地读一下这段话。
生高兴地读。
师:真不错!小朋友读得这么高兴,李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小朋友认真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最棒!师范读后,问: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一(评):老师把“一群” “大大”“黑灰色”读得重一些,把“长长”读得长一些。
生二(评):老师带着微笑读。
师:谢谢小朋友的夸奖(点击小精灵),你们想读好这句话吗?
生:(笑着说)想!
师: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3,即文中插图2)
师:图2中的小蝌蚪与图1中的有什么不同?
生: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你真棒!(点击小精灵)小朋友都看一看,小蝌蚪真的长出了两条后腿。
生:真可爱!
师:小蝌蚪想做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看图说话。
师:小朋友真聪明,请小朋友找一找哪个自然写了这幅图画的内容。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桌小朋友互相读读。
生读。
师:谁愿意来扮演小蝌蚪,读读小蝌蚪问鲤鱼妈妈的话。
生读:“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师:小蝌蚪是怎样去问的?
生:小蝌蚪是“迎”上去问的。
师:小蝌蚪不“走”上去问而是“迎”上去问,这是为什么呢?
生:(沉默)哦,小蝌蚪急着想见自己的妈妈。
师:谁来学着小蝌蚪急切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谁还能比他读得更急切一点?
生急切地读。
师:读得好,还加上了动作。(点击小精灵)小朋友自己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鲤鱼妈妈怎么告诉小蝌蚪的,谁愿意做鲤鱼妈妈。
生:(大声地读)“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师:平时,当妈妈看到你急着找东西时,妈妈是用怎样的语气对你说呢?谁能学着妈妈说话的样子读读鲤鱼妈妈说的话。
生自由读。
师:鲤鱼妈妈真热情呀!小朋友也热情地读读鲤鱼妈妈说的话。
生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师:长出两条腿的小蝌蚪从鲤鱼妈妈这里知道了自己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没找到妈妈的小蝌蚪多着急呀!它们该怎么办呢?
生:(齐说)找哇!
(出示课件4,即文中插图3)
师:请小朋友学着上图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幅图。先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再扮演角色读一读课文内容,好不好?
生分小组学习。
师:小朋友学得多认真呀!想不想来展示一下。
生看图说话。
生一:(自信地站起来)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它们找到了一只大乌龟。(点击小精灵)
生二:小蝌蚪游呀游,它们找到了一只大乌龟,这时小蝌蚪已经长出了两条前腿。
师:你用上了“已经”这个词,真棒!(点击小精灵)谁愿意来扮演小蝌蚪和大乌龟?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请一名小朋友读旁白,你们俩来扮演小蝌蚪和大乌龟,其余小朋友当评委,好不好?
生表演。师:我们来评评他们的表演。
生评。
师:你表演时既有表情,还加上了动作,顶呱呱(点击小精灵)
生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变化,虽然很累,但它们不怕累,终于找到了妈妈。
(出示课件5,即文中插图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上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子?
生观察后说说青蛙的样子。
师:请小朋友边看图这听老师读第四自然段。(师范读)小朋友能不能学着老师的表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模仿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们真棒!都奖一只小蝌蚪。(点击小精灵)小蝌蚪找妈妈真不容易呀!它们找到妈妈时的心情怎么样?青蛙妈妈的心情又怎么样呢?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出示课件6,即文中插图5)小朋友观察后说一说画面内容。
生说画面内容。
师:谁愿意来读读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的话?
生一:(笑着叫:“妈妈,妈妈!”)
生二:(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师:你们真行,读出了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的高兴心情。(点击小精灵)小朋友想不想读读小蝌蚪和青蛙妈妈见面时的话语。
生:(齐说)想!
师:赶快立起书来读读吧!
生自己读第五自然段。
师:假如你们是蝌蚪,找到青蛙妈妈时会说什么话呢?比一比,看谁说得棒?(在小组内说)
生一:“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了你!”
生二:“妈妈,我要天天和你在一起。”
生三:“妈妈,我找到了你真高兴。”
生四:“妈妈,我们已经长成你这个样子了。”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点击小精灵)
(出示课件7,即文中插图6)
师: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在干什么?它们有什么变化?
生看图后说画面内容,指导朗读。
生自由读第6自然段。
3、分角色表演,加深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师:小朋友个个都挺聪明,既会读还会表演。我还想看一看小朋友的表演,你们愿意把《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表演给听课的老师看一看吗?
生:(大声说)愿意。(戴头饰表演,一人旁白,一女生扮鲤鱼妈妈,两位女生扮小鲤鱼,一男生扮乌龟,一女生扮青蛙妈妈,其他学生扮一群小蝌蚪。)
生朗读全文
4、活动——歌舞表演《小蝌蚪》
5、总结,课外实践。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它们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它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课后去探究一下,在下节课把你们了解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
教学反思:
农村小朋友对小蝌蚪长成什么样,青蛙长成什么样,小蝌蚪长大变成什么,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在课前我调查了一下90%的同学都玩过小蝌蚪,有的甚至还养过小蝌蚪,但针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并非说得清楚。因而我在备课时,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为重点,按照从观察——说话——朗读——表演的过程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开始,我利用课件“和小蝌蚪交朋友”复习生字这一教学环节,创设了一个能把学生领入意境的学习情境,利用儿童的好奇、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更亲近。
“胸有成竹,有条不紊”。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每幅彩图都配有一段相关的文字,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但要低年级儿童用自己的话来完整表达每幅图的意思,是有点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心中有“谱”。在教学中,我用分段教学法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只要学生说的话与画面有一点联系就作出中肯的评价,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每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及鲤鱼妈妈、小乌龟、青蛙妈妈的表情后再叫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内容。一节课下来,收获还真不小。这样先指导观察后说话,学生就会心中有数,不至于东拉西拉,言之无序,自然而然就使学生边练边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文本之间要形成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朗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体会、揣摩。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这三种朗读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迎”“追”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朗读,读后同学评价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反复练读。从读中悟出词意、句意,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的氛围内培养了朗读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从本课的教学实验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恰当的朗读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