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实用6篇)
风筝教学设计 篇一
风筝是一种古老而有趣的玩具,它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享受到户外活动的乐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本文将介绍一种适合小学生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制作材料。
2. 学习制作风筝的基本步骤。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 制作风筝所需的材料:纸、竹子、线、胶水等。
2. 展示风筝的图片和视频。
3. 分组准备。
教学步骤:
1. 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制作材料。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风筝有初步的认识。
2. 分组让学生进行风筝制作。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每组一份材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制作风筝的简单步骤指导,但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进行设计。
3. 学生开始制作风筝。教师可以在旁边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们动手操作和发挥创造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向学生们介绍一些风筝的制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制作完成后,进行风筝展示和试飞。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风筝并试飞。学生们可以观察和比较不同风筝的形状和飞行效果。
5. 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总结。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的制作过程和体会,教师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们一些建议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风筝的制作技巧和飞行效果。
通过这样一次风筝制作和飞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学到有关风筝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这样的活动也能让学生们享受到户外活动的乐趣,增加他们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
风筝教学设计 篇二
风筝是一种古老而有趣的玩具,它不仅能够让孩子们享受到户外活动的乐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本文将介绍一种适合幼儿园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风筝的形状和颜色。
2. 学习制作简单的风筝。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教学准备:
1. 风筝所需的材料:彩纸、线、胶水、彩笔等。
2. 展示风筝的图片和玩具风筝。
3. 教师准备好幼儿园室外空地或操场。
教学步骤:
1. 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风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和玩具风筝,让幼儿们了解风筝的形状和颜色特点。
2. 教师向幼儿们展示制作简单风筝的步骤。可以用彩纸、线和胶水制作一个简单的菱形风筝,然后给幼儿们演示如何制作。教师鼓励幼儿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进行设计。
3. 幼儿开始制作风筝。教师在旁边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和发挥创造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向幼儿们介绍一些简单的制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4. 幼儿制作完成后,教师带领他们一起到室外空地或操场试飞风筝。幼儿们可以观察和比较不同风筝的形状和飞行效果。
5. 教师组织幼儿们进行讨论和总结。幼儿们可以分享他们的制作过程和体会,教师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幼儿们一些建议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风筝的制作技巧和飞行效果。
通过这样一次简单的风筝制作和飞行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们体验到风筝带来的乐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观察力。同时,这样的活动也能让幼儿们更好地认识和探索自然环境,增加他们对风的认知。
风筝教学设计 篇三
《风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期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情绪,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透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B案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激情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样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喜欢读的能够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能够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资料: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情绪,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样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样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情绪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能够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情绪。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情绪,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样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情绪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样找的,找到了吗?情绪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能够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情绪,“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期望找到的情绪,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期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情绪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搞笑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情绪告诉大家,写一写(能够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能够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风筝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从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读过一首短诗,作者已不记得,诗句却仍有印象:“又是一个隆冬天/相逢时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过去了/打雪仗只留下完美的记念。”是呀,童年总留给我们完美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完美之至。此刻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此刻眼前。我想,同学们必须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必须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
此刻,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
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先引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鲁迅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让学生补充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看谁了解的资料多。)
三、初读课文(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不作过多的点评,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重点品读
(一)童年的游戏是完美的,放风筝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课文的开篇,作者却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究竟是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明确:(至少包括下面两点资料――1.童年时我曾无情的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为当年的精神虐杀而痛悔,我想补过,但却不能。)
(二)品读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样喜爱风筝,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述表现了这点?
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关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述,显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向往和痴迷。
“惊呼”、“跳跃”――动作描述,显出小兄弟一门心思牵挂着那空中的风筝,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第四段:
1.一生朗读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练习二,了解叙述的各要素。
2.用心体会:小兄弟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痴心迷恋着他的风筝,可“我”这个作兄长的却无情地把这一切给虐杀了。
请同学们找出小兄弟制作风筝被我发现以及被我折断、踏扁风筝后的表现。
(关键词: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小兄弟这样的经历,你能想像出小兄弟当时的感受吗?
(让学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说出自己的类似经历)
3.深入探究:在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现写得极少,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我”的发现、“我”的发现的满足、“我”的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胜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长面前的弱小、无助、毫无抗争的力量,甚至没有抗争的意念,十分可怜。同时也极力渲染了“我”欺压子弟、虐杀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无抗争和“我”的蛮横霸道,中年后“我”忆及此事时便更觉得对不住小兄弟,更觉得当年的虐杀是多么地凶残、无情和可憎,而当这种凶残和无情的精神虐杀无法补过的时候,便更觉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好处: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地残忍和不人道,他想补过,但是却没有了可补过的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明白,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的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齐。他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学生质疑:
学生就本文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证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八、结束授课: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好处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附: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风筝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明白本文的主旨。
潜力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第二课时继续研讨第三、四组问题;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评价和深层探讨;情境写作训练,选取文中精美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设计(二)
家庭中充盈着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令人难堪的冲突矛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资料,这天,让我们走进这《风筝》的世界来研究一番其中的是非曲直。
设计(三)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但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四)
多媒体显示:
你放飞一个你
我放飞一个我
蓝天真小呀
你看
我们快活的姓名
正在悄悄靠近
它们在说悄悄话呢
不信
你把耳朵贴在线上
听听
教师要求学生猜读诗题,学生明确:《放风筝》,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风筝》这首散文诗。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l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期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读课文,读准宇音,读出感情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及词义。
教师提示学生积累以下词语。(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杈可鄙虐东笑柄瑟缩点缀宽恕苦心孤诣嫌恶什物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
juébiédàngyàngqiáocuìjīnghuánghungrándàwù(
(3)按要求写成语(或俗语)。
①表达愉快情绪的:_____________②带“苦”字的成语,如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这三个词语造句(或写一段话)。
尘封肃杀傲然
3.学生带情感朗读课文。
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读课文,就“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两个问题小组内部交流。
五、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对课文作圈点评注的学习方法,学生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圈点勾画。资料资料如下:
对课文作圈点勾画评注的学习能够分三个层次:一是疏通性的圈点勾画,目标是读通课文;二是思考性的圈点评注,目的在于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三是评论性的圈点评注,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启思维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参照平时通用的读书符号构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好处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下面的符号系统是不少人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构成的,仅供参考。
(1)~~表示描述得精彩或论述得好;
(2)——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
(3)=表示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
(4)≌打算摘录的资料;
(5)……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句;
(6)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7)表示有疑惑需作认真思考之处;
(8)×表示否定;
(9)!!表示精辟、赞赏;
(10)△△表示应注意的地方;
(11)★★表示应熟记、背诵的地方;
(12)[]表示要查考、注解的地方;
(13)○○表示需疏通的生字和生词。
当然,还能够根据实际的需要,临时设置一些符号。
2.指导学生对课文圈点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
3.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汇集问题。教师将所有问题归类,按照由浅人深的层次归类,或按局部到总体的方式归类,或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
4.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可把问题分为4组,l~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疑问为一组,5~8段的疑问为一组,9~12段的疑问为一组。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研究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抽两组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
六、资料研讨
第一组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能够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那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此刻,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第二组问题。
1.找出文章生动描述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述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相关的句子有:(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但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述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那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述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明确:描述略。
小兄弟喜欢风筝,“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潜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潜力强。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主角,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七、学生齐读前四段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①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继续研讨第三、四组问题
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此刻见到书上的道理,情绪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从游戏的好处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杯具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但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就应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十分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此刻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那里能够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情绪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向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十分的寒威和冷气”,不仅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此刻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在自由研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作综合评价和深层探究
1.提问: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资料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述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完美,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三、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学习揣摩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在比较冲突中表现亲情(或友情)。依据带给的情景,选取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我是向来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他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向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里……(教师播放《风筝》朗读磁带,配以山东潍坊风筝节的相关画面)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116周粲《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提示:鲁迅的《风筝》与周粲的《满天的风筝》,思想感情全然不同。《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之后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情绪沉重,想求补过而又不得,情绪异常沉重。《漫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候跟二哥一齐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风筝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潜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行探究性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准备鲁迅的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
一、精彩瞬间、情节回顾
情境导入:昨日我们初步疏通了《风筝》这篇散文诗的思路,这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学习和探讨,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首先,请看精彩瞬间回眸。(CAI画面展示)
二、表演导入、提纲挈领
1、好的文学作品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启发人思索,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本文亦如此,简炼传神的语言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哪一件事深深地埋下了“我”二十年后忏悔的种子?下面三位同学分别饰演叙述者、“我”、小弟。
2、(CAI问题展示)
1)、风筝被毁坏了,小弟是什么情绪?
2)、“我”当年是什么情绪?此刻是什么情绪?
3)、师明确后板书:
板书:蛮横无理悲伤绝望
4)、“我”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来这样管理教育小弟呢?
生讨论:封建的长幼尊卑观念,以前长辈是这样教育我的,我同样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弟弟,并不以为自己错了,这真可谓是一种清醒的糊涂。看似关爱,实则是残酷的剥夺,是一种精神虐杀。多年后,回忆起来,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后悔和自责。
5)、指导朗读。生齐读本段。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导入:“我”是否能够一向以这样的胜利心态坦然自居,是哪一件事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在这一环节的自主性学习中,我们提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CAI问题展示事先搜集的问题)
1)、为什么说我是“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2、分成两个大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言。再抽生回答。
3、师: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兄弟管得对,此刻一接触科学道理,情绪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并不以年代久远而宽恕自己。
板书:反省剖析
4、小时候,我对小弟管教粗暴,多年后,我向他道歉时,他却已经忘却,我的过失无法弥补,无从弥补,在当年,这是一种爱,但此刻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但当年虐杀者和被虐杀者都被愚昧的观念支配,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虐杀者横行无忌,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板书:全然忘却麻木不悟
5、小结:这是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体弱多病的孩子,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但是却由于我的和弟弟的麻木不悟,这只蝴蝶风筝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因为这层层思想的阻碍,这只风筝才难释重负,不能展翅飞翔。
师完善板书,成展翅飞翔的蝴蝶状。
四、深情朗读、感悟全文
CAI配乐,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出示书籍、延伸课外
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14篇,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作为代表作,深刻地勾画了一个贫苦农民阿Q典型形象,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苟且偷生,内心麻木不仁,用幻想来战胜困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散文集《朝花夕拾》10篇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私塾生活的乏味与压抑,那时候,老师只让学生终日读书、习字、对课,连发问也不允许,让他十分怀念百草园。这怎样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呢?
还有杂文、文学批评等体裁。
我们明白,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当时有感于中国民众的普遍的麻木不仁的心态。鲁迅决心寻求救国真理,唤醒民众。他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文学斗士,小说集《彷徨》题诗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正是他在那个时期作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真实写照。我们下去之后能够多接触鲁迅,多了解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至今还在不停跳动的火热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