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的教学计划【通用3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教学计划 篇一
教学计划名称:探索地球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特征。
2. 理解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
3. 掌握地球的地形和气候带分布规律。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特征
-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 地球的地理特征(陆地、海洋、大气)
2. 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地理现象(日食、月食、地震、火山喷发)
3. 地球的地形和气候带分布规律
- 地球的地形(山地、高原、平原)
- 地球的气候带(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
教学方法:
1. 探究式学习: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地球仪、地理模型、地球影像等,直观呈现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特征。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与思考。
2. 探究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特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观察地球的地壳和地幔,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
3. 学习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通过观察日食、月食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的地理现象。
4. 探索地球的地形和气候带分布规律: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地形和气候带的图像和数据,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地形和气候带分布规律。
5. 总结与评价:让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等方式,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地球仪、地理模型、地球影像等。
2. 实地考察地点:附近的山地、高原、平原等地形地貌。
3. 实验器材:模拟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实验器材。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学生的观察、提问、回答问题等活动。
2. 课堂练习和作业: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测学生对地球构造和地理现象的掌握情况。
3.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教学延伸:
1. 邀请地理专家或相关行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
2.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户外考察、地图制作等,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教学计划 篇二
教学计划名称:探索地球资源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球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地球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方式。
3. 了解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
1. 地球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概念
- 地球资源的分类(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 地球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方式
- 地球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 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传统方式和可持续方式)
3. 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 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问题
- 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措施
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方式。
2. 小组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讨论,深入思考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3. 视频资源:运用相关的教学视频,直观呈现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球资源,并引发学生对地球资源的思考。
2. 学习地球资源的概念和分类:通过案例教学和小组研究,让学生理解地球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3. 探索地球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方式: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图和开发利用案例,让学生掌握地球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方式。
4. 讨论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深入思考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5. 总结与评价:让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和思考,通过小组展示或个人写作等方式,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设备。
2. 案例材料:地球资源的分布图和开发利用案例。
3. 小组讨论指导材料: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学生的观察、提问、回答问题等活动。
2. 小组讨论和研究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和研究中的表现和成果。
3. 学生的个人写作成果:评价学生在个人写作中对地球资源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资源调查和分析,了解本地区的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利用问题。
2. 邀请资源管理专家或相关行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深入了解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教学计划 篇三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高一上册地理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教学。
四、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地球。使学生认识处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层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本册共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懂得宇宙作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单元“大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特点。大气是天气现象发生的载体,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的形成变化依赖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运动特点。让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主要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地理特点。使得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保护陆地和海洋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如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等环境资源。然而自然环境也有破坏人类活动的时候。发生一些人类暂时无法抗拒的环境灾害。比如气象灾害:台风;地质灾害:地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应该利用好各种环境资源,同时也要预防各种环境灾害。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 “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适当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
有关高一地理教学计划推荐:
一 、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 、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