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及教学设计(优秀3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及教学设计 篇一
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文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该文章通过描述小学生小明在外婆家读书的场景,表达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崛起的重要意义。文章以小明的成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积极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
2. 出示课文标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并带入课文。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1. 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带领学生一起理解文章的大意。
2.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于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3. 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情感教育(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和小明一样,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国家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努力都对国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阅读拓展(15分钟)
1. 配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崛起过程和伟大成就。
2. 学生自主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关于爱国的短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收集学生的反思意见,提供改进教学的参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及教学设计 篇二
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课文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该文章通过描述小学生小明在外婆家读书的场景,表达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崛起的重要意义。文章以小明的成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积极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
2. 出示课文标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并带入课文。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1. 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带领学生一起理解文章的大意。
2.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于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3. 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阅读技巧训练(15分钟)
1. 分组进行阅读技巧训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略读、细读等。
2.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比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技巧和心得,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阅读拓展(15分钟)
1. 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背景和相关知识。
2. 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关于爱国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收集学生的反思意见,提供改进教学的参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及教学设计 篇三
【#四年级# 导语】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5课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