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数学家的小故事作文【精彩6篇】
20位数学家的小故事作文 篇一
一天,有20位数学家聚集在一起讨论数学问题。他们各自都是数学领域的专家,以其深厚的数学知识而闻名。他们在一间宽敞的房间里,坐在一张大圆桌周围,准备开始讨论。
第一位数学家名叫约翰。他是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数学家,擅长代数。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代数方程式,并解释了其解法。其他数学家都仔细地听着,然后开始提出问题和讨论。
第二位数学家名叫艾米丽。她是一位优秀的几何学家,擅长解决形状和空间问题。她在黑板上绘制了一幅复杂的几何图形,并解释了其性质和特点。其他数学家对她的观点和解释表示赞同,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
第三位数学家名叫大卫。他是一位著名的数论学家,擅长研究数字和数字关系。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串数字,并开始讨论它们之间的规律和性质。其他数学家都被他的思路所吸引,纷纷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
接下来,其他数学家们也开始展示他们的专长,并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考。有的数学家擅长概率统计,有的擅长微积分,有的擅长数学逻辑等等。每位数学家都带来了新颖而有趣的数学问题,并与其他数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整个讨论过程持续了数小时。数学家们激烈地辩论、争论,甚至有时候还争执不下。但是,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使得他们能够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和学习。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对于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
20位数学家们离开了这个房间,他们都兴奋且满足。这次讨论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数学的奥秘。他们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交流,数学的边界将会不断扩展,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20位数学家的小故事作文 篇二
曾经有20位数学家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数学研究团队。他们各自都是数学领域的专家,以其深厚的数学知识而闻名。他们每天都会聚集在一间宽敞的房间里,坐在一张大圆桌周围,共同研究和探讨数学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有的数学家擅长代数,有的擅长几何,有的擅长数论,有的擅长微积分等等。每次讨论,他们都会轮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与其他人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在这个团队中,每个数学家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并从其他数学家的研究成果中获取灵感和启发。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推动彼此的研究工作。每次讨论结束后,他们都会感叹数学的魅力和无穷的可能性。
这个团队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他们的论文被发表在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并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赞扬。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数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其他数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除了研究工作,这个团队还积极参与数学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他们经常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并与其他数学家们交流和合作。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他们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这个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和奉献。他们每个人都非常珍惜这个团队,愿意为团队的发展付出一切。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团队的氛围和凝聚力也使得他们的研究工作更加顺利和高效。
20位数学家们的小故事就是一个关于团队合作和追求卓越的故事。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不断推动数学的发展,并为人类的数学知识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合作和交流,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进步和成就。
20位数学家的小故事作文 篇三
在阳光明媚的十一月,磻溪小学一年一度的数学节开幕了。同学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数学王国之中。我在这次数学节中,知道了很多数学家的故事,陈景润就是其中的一个。
陈景润,195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21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就知道了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数学猜想。哥德巴赫一生都没有证明这个猜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成为了世界数学界的“一座高峰”。“哥德巴赫猜想”像一块磁石吸引了陈景润。他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成功摘取了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
从陈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数学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浇开的成就之花。
在本次数学节中,我的同学们也在积极寻觅着一个个数学家的故事,努力地解决一个个数学难题,摘取着一顶顶数学竞赛桂冠。我们一起在快乐的数学王国中嬉戏、遨游。
20位数学家的小故事作文 篇四
高斯(gauss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现在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些指导,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并不好,常认为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着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经过这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
20位数学家的小故事作文 篇五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张大白纸,白纸 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 704≈.蒲丰说: “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 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20位数学家的小故事作文 篇六
诺伊曼(1903—1957),美籍匈牙利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诺伊曼出生在一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是位罕见的神童。他8岁掌握微积分,12岁读懂《函数论》。
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曾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1913年夏天,银行家马克斯先生登出一则启示,愿以10倍于一般教师的聘金,为11岁的长子诺伊曼聘请一位家庭教师。尽管这诱人的启示,曾使许多人怦然心动,但终没有人敢去教导这样倾城皆知的神童……
他在21岁获得物理—数学博士之后,开始了多学科的研究,先是数学、
力学、物理学,又转到经济学、气象学,而后转向xxx工程,最后,又致力于电子计算机的研究。这一切,使他成为不折不扣的科学全才。
他的主要成就是数学研究。他在高等数学的许多分支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最卓越的工作是开辟了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对策论。
1944年出版了他的杰出着作《对策论与经济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第一颗xxx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战后,运用他的数学才能指导制造大型电子计算机,被人们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