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优秀6篇)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篇一
在幼儿园小班中,有一位名叫小明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小明的年龄为3岁,他是一个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然而,他在班级中的表现却让我有些担忧。
首先,小明在班级中的集体活动中表现得比较不专注。他经常无法坐稳并专心听老师讲话,经常会站起来四处走动或者与周围的小朋友交流。这种行为不仅打扰了老师的教学,也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小明还经常打断他人发言,不尊重他人的意见,这给班级的秩序和氛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小明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他常常会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甚至出现推搡、打闹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容易造成伤害,也会导致其他小朋友对他的排斥和疏远。尽管老师多次对他进行规范和教育,但小明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
对于小明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和帮助。首先,可以通过增加班级的户外活动时间,满足小明的活动需求,减少他在室内无法集中注意力的问题。同时,可以通过活动前的预告和规则的明确来提前告知小明,让他知道在集体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其次,对于小明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培养他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同时,老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小明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
此外,家庭的支持和参与也是帮助小明改变行为的重要因素。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小明在家庭中的表现和习惯,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制定相应的行为管理计划,并鼓励家长在家庭中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
综上所述,小明在幼儿园小班中的表现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支持,相信小明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他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班级的集体生活,展现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篇二
在幼儿园小班中,我遇到了一个名叫小红的女孩,她在班级中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情绪和行为,引起了我的关注。小红的年龄为4岁,她是一个内向而害羞的孩子,经常表现出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首先,小红在幼儿园中的适应能力相对较低。每次到幼儿园,她都会出现分离焦虑的情绪,表现为哭闹、不愿离开父母、拒绝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等。她对于新环境和新人的适应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其次,小红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她经常选择与其他孩子保持距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也不愿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互动。这种行为导致她与班级中的其他小朋友疏远,也限制了她在班级中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对于小红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和帮助。首先,可以通过在幼儿园中的逐步分离训练,帮助小红建立起独立自信的情绪和能力。例如,可以让小红从慢慢离开父母的视线开始,逐渐增加离开的时间,让她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环境。
其次,对于小红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和合作游戏,培养她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老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小红学会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增强她的社交能力。
此外,家庭的支持和参与也是帮助小红改变行为的重要因素。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小红在家庭中的表现和习惯,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制定相应的行为管理计划,并鼓励家长在家庭中进行相应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训练。
综上所述,小红在幼儿园小班中的表现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支持,相信小红可以逐渐克服自己的情绪问题,建立起自信和独立的能力,与班级中的其他小朋友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篇三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穿反鞋
场景实录:
这天中午起床,我又像往常一样门口检查孩子的穿鞋状况,果不其然又有几个孩子穿反了鞋,如果是以前我会直接对孩子说:“宝宝你的鞋穿反了,快换过来吧!”但是这天我突然灵机一动,故作惊讶的指着蒲玉的鞋说:“哎呀,宝宝,你的鞋宝宝怎样在吵架呀?你看它们两个正歪着头生气呢!”蒲玉听后立刻低下了头左看看右看看,笑着对我说:“呵呵,鞋子宝宝真的生气了!”于是我之后她的话说:“哎呀,鞋子宝宝这么好的好朋友,它们怎样会生气的呢,你赶快帮帮她们,让她们别生气了呀!”只见蒲玉蹲下身子,坐在床边脱下了鞋子,把它们换了过来,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都低下头去检查自己的鞋子有没有吵架,穿反鞋的小朋友就透过这样个比喻把穿反的鞋子都给换了过来,没想到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比我每一天纠正他们的错误来得有用,从那天以后,我每一天起床后发现他们把鞋子穿反了就会提醒他们:“快看看你的鞋宝宝又在吵架了呢!”孩子们会立刻自己检查并把穿反的鞋倒过来,有的孩子穿好了还会开心地说:“我的鞋宝宝不吵架了。”
分析:
1、班级幼儿现状分析:
我班幼儿由于父母的工作忙,大部分孩子都是由家里老人带大的,可想而知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娇惯程度,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由爷爷奶奶一手包办,就算是孩子能做的事情他们也担心孩子会做不来,久而久之使得孩子的自理潜力越来越差。
2、幼儿年龄特点分析: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活动资料的组织应充分思考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游戏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涵着教育契机,就拿穿反鞋这一件小事为例,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只用说教来让孩子认识左右是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但如过只靠老师的关注和帮忙,又错失了孩子很好的学习的机会。
3、采用教育措施的分析:
小班的幼儿对很多现象都喜欢拟人化,他们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有生机的,他们会对小花、小草说话;会对积木、玩具对话;会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具当成好朋友。两只穿在脚上的鞋子再老师的口中变成了宝宝还赋予他们吵架的情节,帮忙孩子在情节中关注到鞋子是分左右的,只有穿对了鞋子宝宝才会开心。。所以对小班孩子的教育要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顺着他们的喜好,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篇四
一、案例背景
区域活动中,每位孩子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玩玩具,忽然听到锦锦哇哇大哭起来。我连忙跑过去,了解状况。只见他边哭边指着手说:“陈凯咬我”,我顺着他的手看去,果然看见他的手上有一排深深的齿痕,别的小朋友见锦锦哭了,也都跑来看热闹。这时陈雅也跑来告诉我“陈凯打我,还抢我的积木”。但见陈凯小朋友却若无其事,坐在区角里只管玩自己抢过来的玩具。
二、描述与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咬人并无恶意。孩子还不懂得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喜欢用咬人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其次,孩子习惯用嘴去感觉外界事物,这是他们了解生活的一种途径。有时孩子咬人是要表达自己心里喜欢的方式,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陈凯小朋友是个不爱说话,长相可爱的小男孩。但就是这样一个小男孩,他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把什么玩具都归为己有,人家要玩,他就打,就咬,吓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经常与家长沟通,才发现原先该幼儿他要什么总是事事依着他,使他养成了自私,好攻击的心理。这样的孩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育呢?
1)、分析孩子为什么会咬人?
1、这是孩子的生理发展过程,大部分孩子会咬人,在孩子1岁左右时,会从床上爬到地上来玩,这是个咬人的危险期。妈妈并没有制止,而是一边喊痛,一边习以为常。但久而久之,到了孩子上幼儿园时出现咬人的事件频繁,次数增多,让他养成了咬人习惯。
2、孩子咬人,他是想告诉成人自己想要什么。但由于语言发展尚未完善,表达不出来自己的想法,心中焦急才会咬人。在幼儿园里,由于孩子不适应陌生的环境,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才以咬人做为一种情绪宣泄方式来为自己减压,保护自己增强安全感。
3、许多家长更加困惑,我家孩子怎样会咬人呢?那是因为在家,孩子没有相片的对象,家长跟孩子很熟悉,明白孩子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会提前满足他。而在幼儿园,谁和谁都不熟悉,更何况孩子在一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东西都觉得是自己的。别人不给,又不会用语言去表达,所以才会出现咬人这种现象。孩子想只要我咬了他,他就会给我。那么他就会觉得这种方法很好,让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下次还会继续利用这种方法。
2)、孩子咬人,成人该如何对待呢?
(1)发现孩子最初有这种咬人现象,必须要制止,给他一种印象不能咬人,如:能够捏捏他的小嘴,告诉他不能发脾气等转移他的注意力。
(2)孩子咬东西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但咬人这种行为则是有意识的,是一种攻击行为,如果在孩子身上经常出现这种行为,成人就该注意。对此我们不能迁就和视而不见,就应做出必要的反应,让孩子明白他的这个行为是不好的,没有人喜欢咬人的孩子,只有改掉这样的行为才是好孩子。
(3)应对小孩咬人,家长也不要过分担心和焦虑。先要时时细心观察,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咬人?是不是需要什么东西,满足不了他的要求而造成的?正确的引导,淡化咬人的行为,用新颖的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即正确使用行为疗法。任何指责只能强化错误,适得其反。既不能用语言恐吓孩子,也不能防止错误模仿。
(4)利用玩具娃娃或其他拟人的手段,以故事形式告诉孩子咬别人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同时也请家长配合,家园共同努力,尽快的消除孩子咬人的行为习惯。
3)、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1)加强与孩子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
每一天鼓励他与别人多交淡,使他有一种被接纳、关爱的心理感受,缩短与老师、好朋友的距离,让他慢慢地融入到这个群众中来。
(2)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让孩子树立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各种途径引导他参与群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要求他一步做到位,让他感觉自己能够做的更好;一旦有进步或取得成功时,我们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透过故事,加强幼儿正确的生活习惯。
透过难看故事《拔牙》并观看医生拔牙的真实场景,让幼儿明白在生活中与好朋友一齐友好的分享。一旦发现他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有攻击行为时,要立刻制止。并让他感受被攻击者的难过和疼痛,引导并教育他向对方道歉。让他明白咬人是不好的行为,明确地告诉他:“咬人的行为是不受别人欢迎的。”
三、引发反思
小班年龄特点就是喜欢把玩具占为己有,比较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在家时,玩的伙伴较少,不容易出现以上这样攻击性的行为,一旦孩子多而玩具少的时候,就开始发生问题了。任何孩子都摆脱不了这个特点,哪怕是陈凯这样的孩子。
第一次发生之后,我起先是每一天都盯着他,一但发现他想打别人或者是咬别人的行为就立刻制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这种方法根本没什么用,老师总是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总是看着他一个人,而且他想咬人,你立刻制止会让他这会让他更加想去咬别人,他会产生“你不让我咬,那我偏偏咬”的心理。于是我便上网找相关的案例,多看相关方面的书,并且我们在此阶段确立了主题活动《大家一齐玩》的主题活动,透过此活动,了解与同伴,老师同时建立与老师、同伴之间地相处模式,培养孩子的交往潜力,从而适应群众生活。
对陈凯的教育,我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针对性地教育。首先我们与其家长联系,在入园、离园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家长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他的家长们也是十分的配合,他明白自己的孩子把别人咬了,也感到十分的愧疚,并且对被咬的孩子道歉。并且我们还透过家长会,QQ群有
针对性的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帮忙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其次,我们在幼儿园及时正确地观察和评价陈凯的行为,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比如他平时做操做的好,我们便请他来上来当小老师,让孩子子对自己产生自信;对孩子的自私行为给予纠正,让她认识到自己和同伴是朋友,有好东西要一齐分享;并且开展《小组画画比赛》、《捡落叶》等群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多交流,以此培养他们的交往潜力。对其他幼儿我们透过平常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而对陈凯的攻击性行为要尽早发现,一旦发现,就及时与他交流,在阻止的同时也给了他心里安慰。如他要是抢玩具,我就告诉他玩具大家能够一齐玩、轮流玩、这既培养了他的交往潜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并且平时多与他接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明白有什么事能够找老师,而不是透过一些攻击型行为就能够解决的。
小班是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尽量把他地攻击性行为扼杀在摇篮里。透过一段时间,事实证明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他此刻咬人行为已经基本上没有了。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篇五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吮吸手指
背景:
开学了,宝宝们有的是托班上来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
来到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环境是崭新的,老师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而也增加了宝宝们的焦虑和恐惧感。在幼儿园群众生活中经常发现有孩子吮吸手指,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试想:这个习惯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么的不卫生,肯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小班就得从小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不防从这一现象切入设计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教案。透过教学活动让他们明白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让他们懂得经常洗手,持续手的干净。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干净的手指
按设计思路,我想让宝宝们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为第一活动目的。
师:“平时啊,老师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们有没有看到呀”
幼:“璐璐、小鱼儿、杰杰”
师:“哇!有这么多呀!那你们说你们的小手指干净吗”
幼:“不干净。”
师:“为什么不干净呀你是怎样明白的呢”
幼:“手指上有虫子,吃了会生病的,生病要打针的”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那你们说吃手指是不是一种坏习惯呢”
幼:“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有效提问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是一种坏习惯。
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仍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获得相关经验、认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思考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见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懂得把生活中的东西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从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得到相关认识。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环节中有个别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对,迅速将手指从嘴中拿出,并表现出害羞的样貌。我认为这正是引导孩子进入这一环节(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时机。
师:“瞧,小朋友们,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厉害。因为我的主人总是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时候还咬我呢!我就变成这样貌了,多难看呀!皱巴巴的、光秃秃的,做起事来也不方便了,我真难受呀!”(教师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出示痛苦表情指偶,边讲述边表演)幼儿听得很认真。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提问。
师:“小朋友们,手指为什么会变成此刻这个样貌呀”
幼:“因为他的主人咬他、因为他难受”
师:“对呀,那你们说说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师:“那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不要”
师:“为什么不能咬呢”
幼:“他会痛、会难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扬。
我思考:孩子已经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会难受。但小班幼儿需要亲身经历方能深刻感受到。为此,我在想是否能够让孩子真正尝试一次呢
分析:透过拟人手法让幼儿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还是终止了让他们尝试的想法。因为孩子的手指实在不干净,一但让他们尝试,或许有些孩子会觉得:“咦,真好玩!”
(三)高兴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头后,我接下来直接还是已拟人手法展示了高兴的手指。
师:“小朋友们好!此刻我可高兴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还经常给我洗澡。瞧,我多干净,多漂亮呀!(教师同时出示高兴表情的指偶)
师:“小朋友们,此刻我的手指怎样样了呀”
幼:“笑了,变干净,变漂亮了”
师:“对,这是为什么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给他洗澡了”我给予幼儿肯定、赞许。
分析:鼓励孩子自主的发现事物的变化和联系比教师“单程式”灌输知识经验给孩子的发展更为有益。难受的手指,高兴的手指透过指偶比较,这是直接的视觉感知。带给生动的教具可调动幼儿的用心性。
(四)干净漂亮的手指
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孩子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师:“此刻,请小朋友们互相看看小手指,说说自己的手指干不干净,漂不漂亮”
幼:“不干净,不漂亮,干净,漂亮”教师在此时可查看每位孩子的手指,将发现的个案拿出来评析。并透过这个环节提醒帮忙孩子纠正吮吸手指的习惯。
分析:幼儿讨论得很用心,也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所见。透过个案引导孩子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想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用心参与活动中来。
综合上述案例,我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了两点反思:
1把握教育时机,带给教育引导
吮吸手指是平时生活中发现的现象,教师抓住了机会开展活动。作为教师这点是很关键的。案例中对手指的观察都是对小班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前提。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把握教育时机,带给教育引导。
2师生呼应,构成学习共同体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发现吮吸手指现象,请幼儿说说痛苦的手指为什么难受,孩子们答得很棒。此时幼儿觉得成功时,教师又让孩子观看高兴的手指,又让孩子重新思考:手指为什么此刻高兴了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篇六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上厕所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霸占心理很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说笑游戏的;有的'幼儿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部不说。因此,帮忙小班幼儿在生活小事中构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好处。
片断一:小朋友上厕所
一次活动后休息时,孩子们有的喝水,有的上厕所。这时,厕所里传来了争执的声音:"这是我第一个抢到的!老师,他推我!"
"不行,我就要第一个!"
"哇!"哭声……
原先,小朋友一齐拥到厕所里,由于人多厕盆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入厕。可天天就是不愿等,一进去就要抢第一。其他小朋友可不乐意了,他就动起了武力…··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一天都上演好几次。
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中走出来,他们的独占心理比较明显。在他们的意识中,"我抢到的就是我的。""我抢不到就打你、咬你。"因此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常发生冲突。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想透过厕所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帮忙幼儿获得用心的自我意识。
我们明白幼儿模仿力极强,个性是小班幼儿,他们能透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能够透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故事《小蚂蚁搬豆》中井然有序、团结合作的小蚂蚁形象深深感染着孩子,给幼儿树立了好榜样。于是我们把可爱的小蚂蚁画下来,一个一个排好队贴在厕所的墙面上,而且高度和幼儿的视线一般齐。这样,他们上厕所时,看到排着队的小蚂蚁,自然而然地就排好队等待入厕。在等待的过程中,还能够数数小蚂蚁,复述故事中的情节:小蚂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很快就把豆豆运到了家里…··"渐渐地,我们再也不用每次休息时都要向幼儿唠叨一句:"上厕所时要排好队,不要争抢。"耳边经常听到的是:"老师,我排好队了。老师,我让东东第一个小便。"……
片断二:小脚印让我们变勇敢
小班幼儿初人园时,由于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靠成人的照顾,不安全感就产生了,尤其是惧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有的幼儿一天尿湿裤子好几回;有的幼儿上幼儿园几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干燥;有的幼儿因憋大便而经常拉在裤子里。
如何让孩子们不害怕上厕所呢我们认为,营造适合幼儿的厕所环境势在必行。既然孩子们害怕蹲坑,我们就在每个厕坑的两边选适中的位置用环保油漆画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孩子们看了既喜欢又感到新奇,都争着去踩自己喜欢的小脚印。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又激起了孩子们主动上厕所的欲望,而且当孩子们把自己的小脚和厕坑边的小脚印对准后蹲下来大小便时,不会弄到外面来,真的是一举多得。
之后,我们还试着用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来营造"厕所文化";课后,我们还为他们播放一些简单的音乐,以缓解紧张情绪。孩子们在入厕时有了愉快的笑容,憋大便、拉裤子的现象渐渐消失了。
这天的幼儿园教育是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生活环境对幼儿生活潜力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营造"厕所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都在传递着信息,在告诉我们他们的需求、困惑和感受。诚然,生活小事中还蕴含着更多的教育价值,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