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案(推荐6篇)
《望天门山》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引言:
《望天门山》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前途的迷茫。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望天门山》,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掌握《望天门山》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对山水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诗歌朗读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望天门山》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望天门山》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3.山水诗的欣赏和鉴赏。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天门山的外貌和地理位置有直观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山水诗的兴趣。
2.课文学习(20分钟)
让学生阅读《望天门山》全文,并解读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创作该诗的背景和动机,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诗歌欣赏(15分钟)
播放《望天门山》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和品味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感。
4.诗歌创作(20分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首以山水为主题的诗歌。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写作提示,如描述自己所见的山水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等。
5.展示与分享(10分钟)
选择几位学生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老师也可以给予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自信心;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山水名胜,让学生亲身感受山水之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山水诗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总结:
通过学习《望天门山》,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还能培养对山水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通过诗歌创作和分享,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望天门山》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引言:
《望天门山》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奇特的构思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望天门山》,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掌握《望天门山》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3.理解杜甫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
4.通过诗歌朗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望天门山》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望天门山》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3.杜甫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杜甫的画像和诗歌摘录,引导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
2.课文学习(20分钟)
让学生阅读《望天门山》全文,并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和形象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杜甫创作该诗的背景和动机。
3.诗歌分析(15分钟)
通过分析《望天门山》的意象和抒情手法,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4.诗歌朗读(15分钟)
让学生朗读《望天门山》,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的准确度。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感。
5.诗歌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望天门山》的主题和意义,以及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让学生通过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总结:
通过学习《望天门山》,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杜甫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还能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通过诗歌朗读和分析,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望天门山》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习本诗,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并解题
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
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望,是观看。望天门山就是诗人观看天门山所见到的景象。)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映示图片)。
3、写作背景(映示图片)。
三、初读古诗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诗(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找两个同学)
(3)正音,重点关注发音易错字。
(4)齐读一遍。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指名两名同学朗读)
(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映示带停顿标志的诗句。然后范读让学生模仿,熟读古诗。
四、教学生字的写法
1、映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图片断楚至孤帆
2、利用课件指导说明这5个生字的写法。(从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说明。)
五、把握诗歌大意
1、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2、指名回答并订正。
(1)(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映示天门山、楚江图。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六、构想画面,理解诗句
1、教学第一、二诗句。
(1)出示诗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断:切断、截断。开:劈开、断开。)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名回答第一句诗的意思,然后教师归纳出示。
(浩浩荡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④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图片展示景象及词义,再让学生归纳诗句意义,后教师订正。
(回:回旋、回转。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4)指导小结古诗学法(图片展示):
①结合注释或查找解释,理解诗句。
②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2、教学第三、四诗句。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指导理解“出,来”的意思(出:突出、出现。来:驶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出示画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两岸的青山怎样“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绘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教师出示归纳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舟,富有情趣。)
(5)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诗歌描绘祖国山河壮美的特点。
七、背诵默写
1、指導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出示“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句。
3、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书写的基本格式,在指导学生正确默写。
八、作业: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 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音乐,图卡。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
1.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 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4. 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
1.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
2.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习古诗
1. 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 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 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三个环节我都运用到了图片,因为幼儿都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活动开始我运用图片导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去。
在幼儿理解诗歌的环节中,我利用四幅图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让幼儿能比较轻松的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有了深刻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最后加入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借助于图片让幼儿巩固朗诵诗歌,为最后的古诗吟唱打好基础。
《望天门山》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重点:
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教具准备:
卡片音乐录音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二、教师范读古诗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三、生自学古诗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2、谁愿意当诗人把《望天门山》读给我们听?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望天门山》教案 篇六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