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教案及教学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
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灰雀》这篇课文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
1. 备好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灰雀》。
2. 准备好黑板、彩色粉笔和小黑板。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小鸟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课文:逐段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理解课文的含义。
3. 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段课文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4.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交流。
5. 情景表演:将课文中的情节进行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
6. 回答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7.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他们在小组合作阅读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情景表演环节,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的情节,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提问的方式,我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然而,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还不够生动有趣,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合作阅读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小组的合作氛围不够好,需要我更加耐心地引导和观察,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最后,在总结归纳环节,我没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具体的评价和鼓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这一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教学,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目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二
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灰雀》这篇课文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1. 备好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灰雀》。
2. 准备好黑板、彩色粉笔和小黑板。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描绘小鸟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小鸟的外貌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
2. 学习课文:逐段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理解课文的含义。
3. 观察小鸟: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观察小鸟,让学生亲身体验小鸟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4. 绘制小鸟: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小鸟的特征,用彩色粉笔在小黑板上绘制一只小鸟。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展示自己绘制的小鸟,并讨论小鸟的特征和习性。
6. 阅读课文:再次阅读课文,让学生比较自己绘制的小鸟和课文中的小鸟有何不同之处,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7.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通过观察小鸟和绘制小鸟的活动,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小鸟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分组讨论和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们互相交流和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语文水平。通过总结归纳的环节,我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然而,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观察小鸟和绘制小鸟的活动中,我没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导致活动过程中有些混乱,需要我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其次,在分组讨论和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我更加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最后,在总结归纳环节,我没有充分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和表现,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这一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教学,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目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三
【#三年级# 导语】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搜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4.巧妙小结: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练写。
五、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2.指导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3.收集列宁故事,继续了解伟人崇高品质。
教学流程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2.激趣: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1)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2)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随机板书:爱。
3.思考: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自然段。
(1)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2)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3)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搜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教学反思】
首先说新课改提倡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老师需要做的则是正确的引导。然而,回想起来当时讲课的情景,我所重视的不过是课文某些具体部分的处理,而且自己为学生总结了学过本篇课文应受的启发—护鸟意识。忽略了文章整体的连贯性。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是局部的。
另外,我明明清楚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列宁与男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心理想法。可当我讲的时候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中,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成为了中心人物。
其实,当前语文课的重点在于阅读,虽然这节课我失败了,但是很多人也是在积累失败经验的教训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过去的无法挽回,但未来的则需要好好设计每一堂课,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