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精彩3篇)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篇一
标题:观察天空中的云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1. 天空中的云朵图片。
2. 彩色纸、剪刀和胶水。
3. 学生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天空中的云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天空中有时候会有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云朵呢?我们今天要学习观察天空中的云朵。”
Step 2:学习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云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云朵的形状和颜色。教师可以提问:“这朵云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进行观察并回答。
Step 3:制作云朵模型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彩色纸、剪刀和胶水,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云朵形状和颜色,制作一个云朵模型。
Step 4:观察记录
教师发放学生观察记录表,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云朵模型进行观察,并记录下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Step 5:小结与展示
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云朵模型,并进行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观察天空中的云朵,发现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云朵。通过制作云朵模型,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篇二
标题:探索水的三种状态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水的三种状态:液体、固体、气体。
2. 能够观察和描述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1. 三个玻璃杯、冷水和热水。
2. 学生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三个玻璃杯,一个装有冷水,一个装有热水,一个空杯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这三个杯子中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要探索水的三种状态。”
Step 2:观察水的状态
教师将冷水倒入一个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冷水的状态,并描述冷水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冷水的颜色、形状和流动性。
Step 3:观察水的状态
教师将热水倒入另一个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热水的状态,并描述热水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热水的颜色、形状和蒸发情况。
Step 4:观察水的状态
教师让学生观察空杯子,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个空杯子里有什么?”学生进行观察并回答。然后教师向学生解释:“这个空杯子里其实有空气,空气也是一种气体状态的物质。”
Step 5:观察记录
教师发放学生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观察不同状态的水,并记录下水的特点。
Step 6:小结与展示
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观察记录表中的内容,并进行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观察不同状态的水,了解了水的三种状态:液体、固体、气体。水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篇三
【#教案# 导语】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观察水》
[学习目标]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了解“溶解”(就是“化了”)。 (3)老师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三)课后作业; 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生命离不开水》
[学习目标]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 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标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教学难点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
好奇点 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1
开个学术讨论会
导入:
1.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
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活动建议:
1.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作准备。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板书
地球公转
昼夜交替现象形成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