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精彩6篇】
高中历史教案 篇一:古代文明的兴衰
古代文明的兴衰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节课将以古代文明的兴衰为主题,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与衰落,以及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 早期文明的诞生:从出现文字的兴起到城市的建立,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文明的轨道。通过学习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和标志性事件,学生将了解到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主要古代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都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古代文明。通过对这些文明的介绍与比较,学生将了解到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二、古代文明的衰落原因与影响
1. 自然灾害与社会动荡:古代文明的衰落往往与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有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如气候变化、战争与入侵等,学生将了解到这些因素对文明的影响。
2. 文明的传承与影响:古代文明的衰落并非完全终结,它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影响,如罗马帝国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和埃及文明对后世艺术的影响等,学生将了解到文明的持续性。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
1. 案例分析:选择某个古代文明的兴衰案例,如罗马帝国的衰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到古代文明衰落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2. 讨论与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学生将就古代文明的兴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明的周期性、衰落的必然性等问题。
四、总结与课后作业
1.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的重要性。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古代文明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一篇小论文。该论文可以包括对该文明的起源、发展、衰落原因和影响的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古代文明兴衰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高中历史教案 篇二:世界大战与二战背后的历史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世界大战与二战背后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世界大战与二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帮助学生了解战争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并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一、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经过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通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经过,学生将了解到军事同盟体系、殖民主义争夺和民族自决运动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学生将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如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德国的惩罚与削弱等。通过对战后秩序的变化进行分析,学生将认识到战争对历史的重要影响。
二、二战背后的历史背景
1. 世界经济危机与民族主义兴起:通过分析世界经济危机和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将了解到这些因素是二战爆发的重要背景。
2. 德国的崛起与侵略:学生将学习到纳粹党的崛起和希特勒的侵略行动,以及世界各国对此的反应。通过对德国的崛起与侵略进行分析,学生将认识到国家主义和极端主义对战争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
1.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二战中的重要事件或战役,如诺曼底登陆或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到二战的具体经过和结果。
2. 讨论与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学生将就世界大战与二战背后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等问题。
四、总结与课后作业
1.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战争对历史的重要影响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二战中的重要事件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一篇小论文。该论文可以包括对该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世界大战与二战背后的历史背景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教案 篇三
一、富民(理财措施)
(一)原因
1、宋神宗继位时,社会_____并未缓和,迫切要求改变___________的局面
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
他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疾在于__________,这是由于官僚__________,政府__________。他的解决办法是__________。
(二)开始:_______年,核心:富国强兵
(三)措施
1、______法。
(1)原因:为了供应皇族和中央的消费物资,在各地设置了发运使,总管购买物资,运往首都。但发运使的工作不得力,大商人乘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________________有所增加。
2、______法。
(1)内容:政府设立_________,出钱收购____________,市场短缺时再______。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______,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____________也有增加。
3、青苗法。
(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______或_________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 20%的利息。
(2)作用:既能使农民免受____________,又能增加政府的______。
4、募役(免役)法。
(1)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______,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2)作用:减轻了农民的______负担,保证了__________,也增加了____________。
4、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__________,开垦荒地,促进了____________的发展。
5、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____________,按照每户__________________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
二、强兵(军事措施):
1、______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将禁军进行___________,由固定的______加以训练。加强了军队______和________,充实了边防力量。
2、______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______。保丁在农闲时______,平时种田,维持__________,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__________。
3、保马法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废掉______,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3)作用:节约了______,降低了____________。
4、军器监
(1)原因
军器生产和管理______,严重影响了____________
(2)内容
(3)作用
武器生产量______,______也有所改善
三、育才(教育措施)
1、科举改革
内容
2、改革学校制度
改革______,重新编篡______,内容为____________,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使学校变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四、短暂的变法(变法成效)
结合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并通过具体史实说明变法的成效。
3.失败原因
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教师只要依据教材讲述的内容分析即可。①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_。②变法触犯了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③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④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__________,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根本原因:没有改变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制度,反而从根本上认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
高中历史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大家都比较熟悉,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书写教案时为了给后面的教学过程留足时间,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形成固定模板,这样就可以在考场上迅速下笔,具体模板如下:
二、教学重难点
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建立在考生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但是如果考生对高中教材不是特别熟悉,我们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技巧。
一般情况下教学重点我们可以确定为过程类,简言之,不管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一般都是某个历史事件的进程、某次改革和王朝采取的措施或者某些人物的观点。
教学难点我们会设置为意义、影响或者本质类,因为这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
很多考生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写教学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要写,尤其要写那些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法、情境实践教学法等等,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教案中写到的教学方法,范文,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予以落实。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考生在写教案的时候最头疼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考生不知道到底该写什么,另一方面是因为考生在思考怎样既能把教案写出来,又能帮助自己试讲或者说课。为此,我们将教学过程整理出思维导图便于大家理解。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们建议考生先将导入方式写上,如情境导入、经验导入等等,这样考官在看教案时会非常明了,接着,把教师活动、问题和学生活动写上,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设计感,以防考生把教案写成教学实录。
(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们建议考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层次展开,一般情况下,历史知识的层次比较清晰,分为背景、过程和影响。在明确了知识点之后,每个知识点下面的书写就可以分为教师活动、问题和学生活动三部分,我们以高中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大家举个例子。
(三)小结作业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比较简单,考生不需要花过多笔墨去渲染,只需要写上你采用的小结方式和作业即可。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考生在写教案时特别容易忽视的一项,我们要在这里给大家强调,教案中板书设计出彩了,你的试讲会更游刃有余。大家不要采取特别老套的提纲式板书,如果不能保证特别有新意,那么大家最好采用线索式板书,这样线索会更清晰,框架也更完整,我们以高中《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给大家举例子。
以上介绍了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历史教案撰写技巧,大家能够对教案撰写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祝大家考试成功!
高中历史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和平。
(3)表现:采取无为的政策。
(4)影响:汉朝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适应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
(3)提出“ ”。
3.作用:
(1)对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2)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所垄断。
(3)兴办,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为中国的主流。
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教学设计
互动与展示: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
3.有人认为,若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汉武帝在儒学走上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但从根本上讲,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当时政治、经济上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因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讲与点拨: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关键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学体系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思想主张: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2)目的:使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让儒学在社会和国家中获得独尊地位。
2.自汉武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能够确立?又有什么影响?
(1)原因: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学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尊儒,大力推动儒学发展。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教案 篇六
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高一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xx年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xx—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材料分析: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高一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武官师执掌军权,各类官职的主要职能划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商朝疆域图》和高一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高一学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 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材料说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西周疆域图)
1、西周的分封制 (“分土封侯制”) (武王开始,周公继续)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高一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高一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总结: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