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精简3篇】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篇一:地球与地理坐标系统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在地理学中,地球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成,包括大气、水、陆地和生物等。为了方便地研究和描述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人们引入了地理坐标系统。
地理坐标系统是一种表示地球上任意位置的方法。它基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将地球划分为纬度和经度。纬度是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赤道之间的夹角,用度数来表示。赤道为0度,向北为正数,向南为负数。经度是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之间的夹角,同样用度数表示。本初子午线为0度,向东为正数,向西为负数。
地理坐标系统的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定位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纬度和经度来确定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准确位置,或者在地图上标注出某个地理要素的位置。其次,地理坐标系统也是进行地理研究的基础。通过纬度和经度,我们可以分析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气候与纬度的关系、地形与经度的关系等。
除了纬度和经度,地理坐标系统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如地方时、时区和格林威治时间等。地方时是指某一地点的本地时间,它是根据太阳在该地的视位置决定的。时区是将地球划分为24个相等的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个标准时间。格林威治时间是以英国伦敦的时区为基准的世界标准时间。
地理坐标系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在地理学中有重要的作用,还在其他学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航海、天文学、气象学等。在现代社会中,地理坐标系统也被广泛应用于导航系统、地图软件和位置服务等方面。
总之,地理坐标系统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定位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分析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其他学科和现代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地理坐标系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这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篇二:地球的结构与构造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特点和变化,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结构与构造。
地球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厚度约为5-70千米,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地壳上的陆地和海洋是我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地壳下面是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外核和内核位于地幔下方,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球的构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和地貌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各种构造形式的总称。地质构造包括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地壳的变形和断裂、地壳的堆积和侵蚀等。地貌构造是指地表形状和地表特征的总称。地貌构造包括山脉、高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球的结构和构造对地理学研究和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地球的结构和构造是地理要素的基础,它们决定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例如,地球的结构和构造决定了地球的地形和地貌,影响了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分布,制约了人类的定居和发展。
总之,地球的结构与构造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特点和变化。通过学习地球的结构与构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同时,地球的结构与构造也对地理学研究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深化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促进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篇三
【#高一# 导语】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今天®高一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您!【篇一】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篇二】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篇三】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